下载此文档

康熙帝不修长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修“关系”万里长城既是蜚声海内外的奇迹,也是旅游观光的胜地。然而,长城在古代与当代的功能有着本质区别,而使长城功能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他的理念:固国不以山川之险,而重民族关系的协调。长期以来,中国就存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联系、交流、矛盾和冲突,这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常见的现象。蜿蜒于中国北方的长城(明代又称边墙)就是上述联系、交流、矛盾和冲突的直接产物和历史见证。今天, 人们给长城赋予了诸多政治内涵与象征意义,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长城最基本的功能是中原王朝保护中国北方适于农耕的土地不受游牧民族的袭扰。古往今来,中国要发展进步并走向繁荣,必须具备统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再被铁的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而上述环境的营造和维护,则依赖于解决好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长期孜孜以求的鹄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满族的杰出代表之一,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有诸多政绩,其中,不断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协调好民族关系是耀眼的亮点。固国不以山川之险:民族政策理念的创新与超越在康熙三十年( 1691 年)五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上疏请求整修古北口一带残破的长城,康熙皇帝明确指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 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见未及此,其言甚属无益,谕九卿知之。”可以说,清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农耕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游牧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和维护了统一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中,康熙皇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民族关系的协调以及清代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做出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贡献,为“康雍乾盛世”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康熙皇帝实际上是把修德安民、各个民族的民心悦服作为国家之本和边境安定的重要基础,并视为治国之道极力加以实施。他认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清朝在民族事务管理和巩固边疆方面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已有 50多个民族共存于一个政权之下。所以,清朝的统一,实属空前。它发展了‘大一统’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也突破了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从康熙时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 2000 年的限隔,使得‘中外

康熙帝不修长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6-08-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