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
沈从文
第一页,共41页。
一、生平(shēngpíng)
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懋琳、璇若、上官碧等。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
第1页/共40页
第二页,共41页。
第2页/共40页
第三页,共41页。
第3页/共40页
第四页,共41页。
第4页/共40页
第五页,共41页。
沈从文旧居(jiùjū)
6岁入(suì rù)私塾,小学毕业后14岁入(suì rù)伍。
第5页/共40页
第六页,共41页。
第6页/共40页
第七页,共41页。
1922年在湖南保靖军队(jūnduì)时留影
在这段时间里,他当过卫兵、班长、司书、书记等,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bàolì)。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着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促使他以后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第7页/共40页
第八页,共41页。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开始学习写作。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创作(chuàngzuò),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第8页/共40页
第九页,共41页。
30年代(niándài)的沈从文
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返回北京,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zhǔchí)《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后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公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
第9页/共40页
第十页,共41页。
沈从文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