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益分配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一直处在不断地变革当中, 在计划经济时期与西方企业大相径庭的企业收益分配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也正逐步趋于国际化。但由于我国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受企业产权制度的制约,使其有着国际化趋势中的中国特色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尽管在西方工业经济 200 多年的历史中,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在不断的演变, 但归纳起来笔者将其概括为两大阶段, 一是开始于工业社会初期直至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的传统收益分配制度阶段;二是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今还方兴未艾的现代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变革阶段西方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产生和变革,受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影响。影响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市场主要有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构成的产品市场、由资本和劳动力构成的要素市场。正是这些市场的供求关系, 导致了西方传统企业收益分配的形成和现代企业收益分配的变革西方工业社会初期, 生产力落后, 产品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 产品的供不应求刺激着无数工厂的兴起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也导致了资金需求量的急剧上升。然而, 形成于农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原始积累极其有限, 资本严重供不应求, 企业出资者自然会抬高其出资的筹码, 因此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最有利可图的便是成为企业产权主体, 参与企业剩余利润分配, 从而获得永久性剩余索取权。这样, 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便成为了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而工业经济初期, 产品生产主要以自然资源为加工对象, 依靠前人的集体智慧和经验进行生产加工, 企业不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 企业之间竞争不明显, 企业管理者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监工”, 不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决策、谋划, 企业所需的只是普通的劳工。而当时大量的农业与手工业者涌向城市和工厂, 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劳动者还没有资格抬高其身价与出资者抗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他们虽然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 但只能获得“补偿”劳动力耗费的工资。可见, 由于产品、资金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财务资本所有者成为了企业收益分配的唯一主体, 传统收益分配制度初步形成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产品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 企业收益分配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进, 但还没有发展到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实质性变革阶段直到 1961 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的投资》中, 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彻底扭转了以财务资本为中心的传统经济理论, 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 人们才开始接受“人力资本”理念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开始的新经济运动,将工业经济时代推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影响企业收益分配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倒挂。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越来越少,而资金需要量较少的服务业则方兴未艾( 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整个产业的 50% 以上) 。工业经济时代的机械化大生产积累的丰富资金, 在产品需求不足的时代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而产品供过于求, 使企业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企业必须不断促进产品更新换代, 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不断捕捉市场信息, 及时抓住机遇,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企业这一系列的举措, 使得信息和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
企业收益分配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