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精品资料】 萧红,原名张廼(nǎi)莹,笔名萧红,玲玲, ……被誉为“ 30 年代文学洛神”。 1935 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1930 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 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 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 20 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 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 《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 《在东京》,《
萧红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