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撰写者:时常青每当人们在银屏上一览《三国演义》的剧情,无不为那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气势和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主题曲所折服、所吸引。情节中“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魏主——曹操; 与曹操鼎足而立自称“以宽、以仁、以忠”的蜀汉之君——刘备, 还有那貌为“羽扇纶巾”胸有文韬武略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 以及威镇四海、勇于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关之长和威武无敌、雄虎之将的张飞等都是世人为之敬佩而耳熟能详的豪杰之辈。这是在古典小说中唯有《三国演义》具有的显著的历史特征和感人特色。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如此顶礼膜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世人热衷于缅怀那些对历史上有建树的卓越人物。《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公元三世纪前后东汉摇摇欲坠的统治王朝和黄中起义与被镇压的历史过程,公元 184 年的黄中起义极大地动摇和威协着东汉王朝的统治, 后因黄中起义被血醒镇压而告罄, 逐步壮大了的地主武装便虎视眈眈地面临着难得机会的新的地盘和权力的再分配。为了取代于东汉王朝进行着一场持久的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和频繁的军事征战。曹操、刘备和孙坚是这场混战中的既得利者。曹操依据自己的势力和军事力量雄踞北方;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刘备趁机占据了两湖大部分区域, 后又喜得四川, 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而后,三方其主各自为政,注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长期被战乱困扰的黎民又得以安居从业。从历史的角度讲,曹操、刘备和孙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了担纲立政的作用。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战乱甚多之秋, 由于军事势力的割剧, 军阀混战日益加剧。《三台,有机的展示了各路英豪的雄风。公元 200 年袁绍拥有“精兵十万, 骑万匹”, 企图进攻许都, 达到灭曹的目的。曹操的兵力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他采纳了谋士的谋略, 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 袭击并火烧袁军的屯粮之地和粮草, 迫使袁军不战自乱。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直被后人赞颂。公元 208 年,曹操想吞并江东和荆州地区,发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赤壁之战, 而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 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巧妙地用火攻的办法,导致曹操“槁橹灰飞烟灭”,又以少胜多使“操叫苦连声”弃地而逃。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坚贞不二,“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智取三城”、“空城计”、“锦囊计”等无不证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军事指挥才干;“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等凸现关羽的英勇无畏;“智取瓦口隘”、“大战长坂坡”方显出张飞的雄虎之威。这些英雄所为, 不能不给后世人一种崇敬之感。三国故事源远流长, 在长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更臻完善。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凡所改定, 就其序例可见, 约举大端, 则一曰改, ……二曰增, ……三曰削, ……。其余小节, 则一者整顿回目, 二者修正文辞, 三者削除赞论, 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这种修饰加工和艺术的虚构,同时运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之术, 于是使故事情节合理, 人物生动。据传说怒鞭贪得无厌的督邮的是刘备,而后缴印辞官。演变到《三国演义》中便成了张飞所为, 并增加拳打段珪, 夜杀太守等完全没有史实依据的情节, 是借以表现张飞对恶势力疾恶如仇的心理, 同时有目的地彰显刘备王者的大度。对诸葛亮的描述更是出神入化。“七星坛祭风”、“草船借箭”、“巧布八挂阵”、“定军山显圣”等,以“奇人”的方式展示诸葛亮的“先知”和不可企及的“天才”。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生于汉光和四年(公元 181 年)比周瑜小六岁,比刘备年小,而小说为了突出他的老谋深算, 却把他描述为兄辈长者。诸如刘备跃马三丈过檀溪、关云斩华雄、张飞桥上吼追数万兵等成功地运用夸张的手法,表露出人物的英勇和胆略。《三国演义》是一部举世公认的经典杰作。在人物方面的描述既不属于现代的现实主义, 也不属于现代的浪漫主义, 而是属于古典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和传奇彩色的整合。曹操与刘备是魏蜀对峙、势不两立的政敌。其风格迥异, 各有千秋。曹操身世卑微, 二十岁就做了孝廉后又保荐做了顿丘令, 少时便胸存鸿鹄之志。公元 189 年, 董卓位, 曹操借献刀之名欲杀董卓未遂, 便逃回故里,招兵买马,开始了他争权夺地的马征战生涯。“割欲代首”的故事是后人有口皆碑、绝口传松的传奇, 同时是劝世为政的楷模, 其诠释了曹操治军自律的作用。建安三年夏, 曹率军南征张绣, 时值麦熟, 百姓闻而盾之。曹操便出榜告民:“吾奉天子明诏, 出兵讨逆, 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 不得已起兵, 大小将校, 凡过麦田, 但有践踏者, 并皆斩首。军法甚严, 尔民勿得惊疑。”于是“百姓无不欢声称颂, 望尘遮道而拜。军兵经过麦田, 皆下马以
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