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猎人笔记》对《湘行散记》的影响
摘要:《湘行散记》创作于沈从文的盛期,这时屠格涅夫的作品已经在中》对《湘行散记》的影响是直接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揉游记散文与小说故事而为一”的文体上,更表现在“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表现手法上。在经过沈从文的模仿、吸收、继承并结合本土传统后,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隽秀含蓄的风格,给当时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之风。
关键词:《湘行散记》、《猎人笔记》、影响、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揉游记散文与小说故事而为一、自然
被沙皇统治的俄国,受半封建半殖民地戕害的旧中国社会,相似的背景使得五四文学革命后,大量的俄罗斯文学被有计划地引入,在这股热潮中被译介的最多的就是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成为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俄罗斯作家之一。
“由于他的作品在意象和情调上的那种两重性—斗争与超脱,坚强与柔软,明快与沉郁,热情与悲哀----使中国作家各自偏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感染并产生审美共鸣,或得其热情、明快的一面,或得其沉郁、悲哀的一面。”?
在这些竭力从屠格涅夫作品中汲取着各自所需的营养的中国作家里,沈从文就是其中之一。
在沈从文创作的过程中,曾经承益多师,受过古今中外多种文学理论、多位文学大师的影响。 也许相对于契诃夫对沈从文的影响,屠格涅夫的影响并不是最显著的。正如沈从文所说:“看得多而杂,就不大可能受什么影响,也可以说受总的影响。”?。就是这种 “很快就在文字上和处理问题上,作多方面发展了”的原因,屠格涅夫对沈从文的影响就并不那么有迹可循了。
然而,虽然沈从文“真正受的影响,大致还是契诃夫对写作的态度和方法”?,但《猎人笔记》对《湘行散记》的主题思想、典型塑造、文体风格上的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
1923年,当时的许多屠格涅夫的经典作品,包括《猎人笔记》都已得到译介,在中国文学大舞台上舞刀弄枪了好一阵儿。这个时候到达北京的沈从文,是不可能不受这股“屠格涅夫热”影响的。
沈从文自己承认:“用屠格涅夫写《猎人笔记》方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一切都带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十三年前我写《湘行散记》时,即有这种企图,以为这个方法处理有地方性问题,必容易见功。”?
“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便是《猎人笔记》对沈从文的最大启示。事实上,《猎人笔记》对沈从文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湘行散记》这一部作品,更重要的则在于它形成了沈从文日后小说创作上的总恃征。
一(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
“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是沈从文从《猎人笔记》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在《猎人笔记》和《湘行散记》中,小说背景不再是两种社会力量的明显对立与斗争,而是被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所代替。小说人物的性格则更趋近于一种自然、原始、野性、淳朴的状态,具体体现为古朴的人性美、观念的单纯、情感的朴素和茁壮的原始生命力。小说背景的自然化、小说人物的自然化、自然化的人与人格化的自然交融一体,是《猎人笔记》对《湘行散记》的一重要影响。
(1)背景自然化
《猎人笔记》与《湘行散记》都很注重本土风光的诗意化描写、都极力展现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的乡土风光,描绘颇具人文底蕴的民风民俗画。而这些,都出自于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对各自家乡的热爱。
屠格涅夫说“一个人不能不对大自然感兴趣,因为他与大自然有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是大自然之子。”?
《猎人笔记》所有活动都是在猎人的打猎活动下展开的,而打猎活功是在俄罗斯的大森林和大草原中进行的,因此,草原和森林便构成了《猎人笔记》的大背景。
这是一段《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的一段话:
“春天,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你背着枪,不带狗,走到树林里去,这时候,林子里
还很明亮;空气清新,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嫩草像绿宝石—样发出悦目的光彩„„
你等待着,树林内部渐渐地黑暗起来了,晚霞的红光慢慢地沿着树根和树干移动,越升越高,从几乎还未生叶的低枝移到一动不动的、睡着的树梢;一会儿树梢也暗起来了,红色
? 的天空开始发蓝。”
诸如这种大量俄罗斯风景描写还有很多,在屠格涅夫的用心渲染下,我们感受到在那片俄罗斯土地上,美丽清新的草原,在秋风中风姿绰绰的俄罗斯森、带着泥土芳香的广阔天空,因他那不朽的笔端在艺术的世界写下了永恒的风景。
契诃夫说:“我深深相信,只要俄罗斯森林、悬崖、夏夜还在,只要鹘还叫,田凫还啼唱,”大家“就不会忘记屠格涅夫”。
而对于沈从文而言,“大自然从小陶冶了他的性格,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趣味倾向于道家归真返璞的理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自然的感染和暗示”。?
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世界是以湘西地方的自然景物为主体构成的
论《猎人笔记》对《湘行散记》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