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选9_《任尚碑》和《裴岑碑》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
任选9_《任尚碑》和《裴岑碑》
《任尚碑》和《裴岑碑》 我曾临摹多年来黄易临写的《裴岑碑》;昨天又临;始了解其来龙去脉。
1725年到1957年,在哈密东天山北麓的松树塘和石仁子乡,先后发觉《任尚碑》和《裴岑碑》两块汉碑。
《任尚碑》又称《汉平夷碑》,1957年由文物工在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东南松树塘北坡2000米处发觉,保藏在文物部门保管。字体隶书,书法古朴。碑文大抵五行,每行约十余字。第一行首六字为"惟汉永元五年';第二行首三字为"平任尚';第三行残缺不识;第四行之末为一"海'字,可能指蒲类海(今巴里坤湖);第五行首一字为"至',下有字模糊可辨,似为"道□临物'。
东汉和帝永元年对匈奴发动多次战役。自89年(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后,91年,任尚以司马随右校尉耿夔参与破北单于的金微山(阿尔泰山)之役,北单于西奔不知所终,其弟右谷蠡王于涂鞬自主为单于,在蒲类海遣使表示归汉,被封为北单于。92年,任尚以中郎将持节卫护率部屯驻伊吾(哈密)。93年,于涂鞬向北叛走,汉和帝刘肇便派长史王辅带兵出关协同当时驻守伊吾的中郎将任尚联兵在蒲类海边打垮叛兵,擒斩北单于于涂鞬。此碑明显是因擒斩北单于於除而勒石纪功。
任尚讨伐北匈奴作战有功,荣升为西域戊已校尉。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又接替班超为西域都护。101年(永元十三年)继班超为西域都护。后因举措失当,引起西域各国不满和抵抗而被汉朝召回。
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
《裴岑碑》又称《镇海碑》,全称《汉燉煌太守裴岑纪功碑》,1729年(雍正七年)由征西大将军岳钟琪将军在巴里坤石仁子乡石仁子村发觉。裴岑,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曾任敦煌太守。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裴岑率本郡3000兵马出击北匈奴,斩杀呼衍王,取得40年来汉朝在这个地区重大军事成功,赢得该地区13年安定局面。碑文中所说呼衍王为任尚、王辅击溃的北匈奴残余势力首领。《后汉书》无记载。碑文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班固编撰《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史事。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裴岑纪功时任敦煌太守,不行能无缘无故在"敦'边加偏旁"火'字,因此"敦煌'至迟在公元93都写作"燉煌'。敦煌当为少数民族(羌?)语音译。至于后来应劭记作的"敦煌',可能是朝廷取谐音而略改;之所以改"燉'为"敦',在于书写简便,字形、寓意均好。应邵生卒年大约为153-196年,这也是"燉煌'改作"敦煌'时间范围;客观上也反映敦煌由少数民族游牧地渐渐汉化的过程。
不过,敦煌马圈湾出土汉简,提到敦煌,写法与今同。我还没看到有写作"燉煌'的。是不是进入东汉或玉门关东移后才加了偏旁"火'?为什么要加?反证之,正因为"dunhuang '写法不同,证明音译时借用同音不同形的字?这真是个好玩的话题,以后留心一下,收集些资料,探讨。
本人的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4
《裴岑碑
任选9 《任尚碑》和《裴岑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