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收集的《曹操献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宏伟巨作,其中不乏精彩故事。曹操献刀就是当中一节,故事情节生动,诠意引人,使我感触良多。
第一,我感慨曹孟德的英勇大义,不畏强权。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是当时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汉献帝年幼,赵太后垂帘听政,后来董卓进京忤逆犯上,挟持天子。曹孟德只是当时一个校尉,在听到王允等一批老臣的悲苦忠言以后毅然决然得决心行刺董卓,以此匡扶社稷,挽救大汉江山。曹操这样的举动,实在得说明了他是一个英勇之人,拥有常人所没有的胆魄。成大事之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胆魄,我们从曹操后来立国大魏即可明白。
第二,年轻气盛,思维简单,做事不做周密方案,难免就会失败。曹操献刀虽然显出他的英勇,可是也显出了他的年少无知、鲁莽冲动。曹操单纯得以为只要杀了董卓就万事大吉,殊不知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更何况董卓身边有比曹操更加英勇强大的吕布,行刺董卓更是风险巨大。果不其然,曹操企图献刀来行刺董卓的计策败露,他不得已就得四处奔逃了。
第三,机智应变,巧妙变通。世人都知道曹操的奸诈,这一特点就在这一节有所表达。曹操原本晋见董卓的时候只是以看望董卓病情为由,到了董卓卧室于是掏刀行刺,岂料被董卓发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曹操随即应变就谎称是寻得宝刀来献给董卓。董卓当时也是感冒生病,又是刚刚睡醒,一时脑子糊涂没有敏锐洞察。而曹操也就借着这个时机,以小借口匆匆逃离,等到董卓思考清楚要抓拿曹操的时候,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总得来说,这样一节故事真的很精彩,看得让人心惊肉跳的。从这样一个情节故事我所领悟到,我们每个人做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冒风险的事情不是不可以做而是必须周密安排。同时我们也千万不可以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暴力是不能妥善解决问题的。倘假设当时的曹操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不至于冒如此风险还四处逃命,遭遇艰难。倘假设如此他就很可能还是一个校尉,领着足额的'薪水俸禄,过着满足开心,吃喝酒肉的潇洒生活,还可以在京城娶一房漂亮媳妇,过上安宁和美的小康生活。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曹操也是一位枭雄,虽然曹操残忍多疑、奸邪狡诈,但是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珍惜贤才、有胆识的人,自古就有“乱世出英雄”。
在东末时期,整治黑暗,出现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炽热的环境中。而在《曹操献刀》中,可以感觉到曹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如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可看出,他做大事不拘小节。他生活的时代是乱世,他也有许多无奈,在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强者才不能被压迫,在乱世中,你不把别人杀死就是别人把你杀死,只有把自己变强才不会受到伤害。
曹操他有自己的理想,
《曹操献刀》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