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生命活力,实现身心健康。
基本姿势:保持上身与地面垂直的姿势,不要前俯后仰,将体重慢慢放松地移到后腿,在体重移动的同时,前腿随着渐渐地放松并被动地提起脚跟,使脚尖点地,直到将体重完全移至后腿,前脚完全放松,腰部骶椎呈后凸的弯状。随之,体重移向前腿。依然保持上身与地面呈垂直状的姿势,在将体重慢慢前移到前腿。在体重前移的同时,后腿逐渐地随之放松并拖得脚跟提起,使得脚尖点地。直至将体重完全移至前腿,后脚完全放松,腰部呈竖直状。在行走的过程中,最好能不间断向前走。
特别说明:走的过程,要放松身心,可数着步伐走。如果能按照8步到10步一圈的方法走,则效果更佳。转圈走,不仅仅能松腰,而且松胯的效果也很突出。走的时候,要像古人说的:“行如盲无杖,自然依本份,举步低且稳,踏实方可进。”初习者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走30分钟~1小时左右,逐渐增加,如为了治病,则最好能达到一次连续走转1小时30分钟以上。如身体不适,可适当休息一下再走。
揭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真谛.
“用意不用力”,这句太极拳的至理名言不知引起了多少人多长时间的讨论,有说不可能不用力的;有说不用那么多力,。
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太极拳体用歌:“用意不用力,转腰把身翻,根在脚上升,腿腰认的端,劲由脊中发,膀臂到指尖,伸筋与拔骨,坐腕展指端,手指觉微涨,气到体自显。此全是心意,莫当拙力言。”由此可见,这段话明确说明了太极拳用的不是普通意义的力。
此外,杨澄浦先生曾说:“发人要用太极劲儿把人发出去,人家才心服口服。”太极拳论亦言: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矣。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汪永泉的弟子刘金印也曾描述:汪老师在北京日坛公园,坐在藤椅上,来访者在他面前站定骑马蹲裆式,他只用一只手的食,中指在对方臂上点弹一下,对方就被击横跨两步。
由此可知,太极拳用的不是我们一般思维概念里的肌肉收缩之力,用的是内功。所以才有用意不用力之说。强调用力乃外家之长,而当今出现太多以外家之论嫁接于太极体用之嫌,太极内功之没落久矣!当然这其中有秘传的原因,但是亦有太多不明真意之人被一些江湖骗子蒙蔽的原因,所以在这里不揣所知,一探太极
“用意不用力”之真谛。
用意不用力,很多人对其中的”不用力”表示质疑:认为打拳不可能不用力,并辩解说:比如把手举起来,难道不用力能举起来吗?好!这个反问问到点子上了!!平时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动作都是在用力的,一举手一投足,,被人反问到的人肯定是不知道人的神志意识是有分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的.(道家学说有详细说明,在此不阐述)平时我们在生活中一直运用的就是后天识神,所有的动作都由后天识神控制,使肌肉筋腱进行收缩而产生力量。
识神属于后天。环境,工作压力及情绪欲望的变化对其影响都极为容易。因此,人们某些肌肉就很不自觉地就处于紧张的状态了,日积月累,气血就不通畅了,进而出现病态或疼痛感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太极拳那么强调“松”么?杨师也有说:“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矣!” 因为只有做到“松”才能做到后天识神退位,先天元神就位。太极拳之训练要诀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句中的心即:以一念代万念,而且意念勿过重,过重则又落后天矣。一切的焦急,贪功等意念都属后天识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练习者不能放松的主要原因了。当能放松后,才能以气运身,其实 “运动”一词的实际应解释为:由内气之运转,而才有形之动也! 略举生活一简单物件:平时商场剪彩庆祝之气拱门及气柱,即是由内气之灌满,才有我们所见的拱形,且灌气之过程,也即其形之动感过程。所以太极拳之
举手非用力举起,乃气运形动也!
讲到气,在这里阐述一下。中国古人实在是太“吝啬”,仅用一个“气”字包含太多东西,这也不免让后人望文生义,见字解字了。其实,“气”字不能简单解释为现今科学所发现的“空气”的。“气”字跟道德经中说的“道”一样,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气字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中国上古得道之人对待一些常人不了解,看不见的,而他们又能感知到这些的东西,不知用什么恰当的文字来描述,那就只好勉强用一个气字来描述了。
那之前看不见的空气,热量,电磁波等等都是属于古人“气”字的范畴的,但是现在都被科学家发现了,所以这些东西就不属于它的范畴了。而当今还不能被科学家所认识的:中医之经
太极拳松腰的三种简单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