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探析.doc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探析内容摘要:作为新诗规范化的代表,徐志摩一直在自觉地追求新诗的音乐性, 尤其是新诗中的声音同意象的音乐性结合, 他的诗歌翻译和创作凭借节奏、韵律、等多种语言规律和语言技巧来实现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徐志摩如何在创作上把握诗歌声音、意象、意境这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并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 进而从意象带动意境的这一角度, 深入阐释其诗歌语言与音乐性的关系。关键词:徐志摩新诗意境音乐性统一中国现代白话诗歌在二十世纪初一步步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 诗歌语言中的声音与形象也渐渐趋向结合, 并以此来表达音乐性。此时, 新月诗派形成了自己的“三美”,也就是“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原则。那么如何实现新诗的美学层次的统一?徐志摩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本文将从节奏和韵律的作用以及意象与意境如何配合来浅析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新诗诞生在五四新文化文学革命运动的冲击之下, 开创先河的胡适等人冲破了传统诗歌格律的限制,倡导“以我手写我口”的“散文化诗歌”[1] 。随后的自由体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 在语言的音和意上, 给予“意”特别的关注, 导致诗歌缺少对音乐性的重视。这一现象被新月诗派所扭转。闻一多曾经列出诗的“三美”原则,而徐诗(即徐志摩的诗歌,下同)则是这方面的较好诠释, 在他的诗里, 声音与意象调和地恰到好处, 达到了音乐层面的和谐和统一。一. 徐诗的声音与音乐性关于语言和音乐关系的探讨已经是老生常谈,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诗称为“诗歌”就体现了人们对两者联系的深刻认识。[2] 新月派诗人朱湘曾说:“诗没有音乐性, 简直是和花没香气, 美人没眼珠相等”[3] 。那么何为诗歌的音乐性, 这个问题在当下研究中存在很多争议, 在这一点上王泽龙对诗歌的音乐性做了几点说明,即“首先,‘音乐性’的物质基础就是诗歌的‘语音’,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的声音不一样;其次,诗歌的‘音乐性’与诗歌所表达感情是紧密相连的; 再次, 即使对于依靠声音来填的词曲来说, 相同的词, 在节奏上也是有区别的。”[4] 。从诗歌的声音和音乐性的关系来看, 节奏对乐感的形成、音乐性的塑造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诗歌具有明显可感知的音乐效果,节奏便成为必备因素。徐志摩抓住了这一突破口, 他的创作便是自觉地从节奏和韵律入手来追求具有音乐性诗歌的范例。节奏方面, 首先是音尺节奏。闻一多的观点认为, 凡是诗歌都可以划分音步,且认为这种整整齐齐的形式正是美的体现[5] 。相比之下,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尺节奏可谓更成熟, 他在音尺划分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并与反复的手法相配合使用, 以实现预定的效果。例如《月下雷峰塔影片》, “我/ 送你/ 一个/ 雷峰塔影, 满天/ 稠密的/ 黑云与白云;我/ 送你/ 一个/雷峰塔顶, 明月/ 泻影在/ 眠熟的波心。”全诗分为两节, 第一节诗人采用“一、二、二、四”+“二、三、五”的音尺划分并反复两次,构成一种轻柔飘逸的流动感, 读起来令人仿佛听到了月光下粼粼波光的西湖和诗人遐想之余伴随的阵阵心跳。这首诗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 关键就在于表面灵活变动而实质又颇为整齐的节奏感, 把音尺划分出来后, 这种节奏感便清晰明地展示出来了。其次就是口语化的自然节奏。关于徐志摩的这一点, 卞之琳在《人与诗:忆旧说新》中评价“( 他的)口语化创作运用得干脆利落”[6] 。廖玉萍也提到“他的
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