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吃——马村煎包
马村煎包始于30年代初,正宗传人闫会平(1908年1月—1984年4月),经不断改进、加工、完善,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一套调面、调料和他配方、配料技术。马村煎包皮薄、馅丰、油多,薄而不漏,油而不腻,使马村煎包的声誉80多年一直兴盛不衰、倍受青睐。
马村煎包经过了战争的峥嵘岁月,伴随了新中国的诞生。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由原来的地方小吃,逐步变为响边大江南北的嘉祥名吃。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已享有较高的声誉,且愈来愈高。(精品文档请下载)
40年代中期,“天津狗不理”高老板,曾专程来到马村,品味煎包后赞誉:“马村煎包于狗不理包子相论,有过之而无不及”.解放战争时期,杨勇、田英、曾之尚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对马村煎包高度赞美。(精品文档请下载)
迄今,马村煎包已被《嘉祥县志》、《嘉祥石记》列入名吃,载入嘉祥史册。
马村人民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家乡名吃:
水煎包子扑鼻香,用盘盛来闪金光;
马村煎包能留客,赵王河畔是它乡。
马村煎包之“四绝”
马村为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一个镇。在解放初期,马村每十天有两天集(现每十天有四天集)。集市上最知名的就是闫会平制作的水煎包。闫会平有绝顶手艺,当时他的闫家水煎包名振四方,人们冠以“马村煎包”的头衔,因他在赵王河桥头煎卖,人们又美称“桥头包”,以区别于其他包子。当地有句口头禅:“白白胖胖、肉丸当当、老少不欺、公公正道、马村煎包、每个一毛。”
(精品文档请下载)
闫会平的“桥头包"有四绝:
1、面皮又白又胖。闫会平发面的手艺特别好,面皮特别有弹性,不用擀面杖,直接用手按,包子出锅后又白又胖;(精品文档请下载)
2、肉馅有味有劲。牛肉馅儿不仅口味奇特诱人,而且肉馅上劲包团,用口咬开,正中间是一个奇香爽脆的肉丸,四周是浓汤,这叫肉丸当当(后一个“当”读四声
山东名吃:马村煎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