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其先民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鲜卑人。鲜卑属于上古东胡的一支,西周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散居鲜卑山(大兴安岭)者便以鲜卑为名。东汉以前,其祖先拓拔鲜卑主要活动在以大兴安岭“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以渔猎为生。原臣属匈奴的鲜卑人,逐渐强大起来,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形成几个大的部落,陆续扩张南迁至中原地区,并建有国家政权。慕容氏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有南凉。拓跋氏建有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自北魏以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在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并融入汉族。当拓跋鲜卑(北部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并入主中原时,其中一部分仍居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及黑龙江、嫩江、辽河流域一带,这部分人后来被称为“失韦”,也就是今天锡伯族的来源。锡伯族现有人口近19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只有锡伯族才有的节日:西迁节和抹黑节。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764年,清朝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伊犁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
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了伊犁。 2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都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姿态刚健、节拍明快的贝伦舞,载歌载舞,并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等活动,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有关抹黑节的来历,锡伯族中更是流传着许多传说。民间流传到,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锡伯人民曾深受小麦黑穗病害之苦,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请“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人们便互相往脸上抹黑,以求得“五谷之神”的宽恕,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亲朋邻居还相互串门,晚辈首先给老人施礼请安,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以示尊重;然后,平辈之间开始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如今,抹黑节已成为青少年的一项娱乐活动。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满-通古斯语中的满语分支,80%以上词汇都来自满语。清代以前,锡伯族使用一种“非清非蒙”的语言,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后,开始改用满语,随着西迁到伊犁河谷一直使用满语。1948年,一部分锡伯仁人志士,根据锡伯语百余年的发展特点,将传统使用的满文加以改革成为锡伯文。现在锡伯族在文字上使用改良后的满文,目前在中国境内能使用满文的也只有锡伯人了。锡伯人使用的满文为自上至下、
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