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秘冰川.doc走近神秘冰川从太空中俯视我们的地球,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可能是那些星星点点的白色区域――在极地, 在山峦, 在破碎的海岸线, 在杳无人烟的大陆腹地, 那里是冰雪覆盖的寂静国度, 是时间的馈赠, 是地球冰封时代的纪念章,也是科学家心驰神往的宝库――冰川。冰川,又叫做冰河。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的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 不断积累的积雪经一系列物理变化, 转化为冰川冰, 并在自身的压力作用下向坡下运动, 形成冰川。经过千万年积累, 有的冰川能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厚度。比如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已达到了 千米, 最深的地方甚至达到了 千米。冰川是怎样形成的冰川冰 99% 都位于高纬度的极地地区(南极、格陵兰岛和加拿大的北极地区) ,但冰川却并不是极地的专利,在每块大陆上你都能找到冰川洁白的身影。我们都知道, 越往高处气温越低, 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时, 气温就会降到 0℃以下,在这些高海拔的地方,降落的固态降水也能常年存在。在南极,以及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 所以称为“大陆冰川”。而其他地区的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这种冰川叫做“山岳冰川”。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 还要求山体不能过于陡峭, 否则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 积雪就没办法形成。构成冰川的主要物质是冰川冰。冰川冰是由新雪逐步变化而成的,它可不同于河流、湖泊冻结的水冻冰。新雪密度一般为 ~ 克/ 立方厘米, 降落到地面后的新雪形态并不稳定, 其晶体经过变圆、融化、再冻结、碰撞、压实或合并, 数量减少, 体积增大, 晶体间孔隙减少, 发展出颈状连结。经过一个消融季节后, 新雪就变成了粒径较大的团粒状的雪,这种雪叫做“粒雪”。粒雪进一步重结晶或经融水渗浸,产生再冻结。当密度达到 ~ 克/ 立方厘米时,冰晶间的空气被封闭,成为气泡,粒雪失去透气性和透水性能,最终成为冰川冰。粒雪转化成冰川冰的时间从数年乃至数千年不等, 冰川的形成耗时有时会长达上千年。地球的雕刻师别看冰川冷冰冰的,它可是个地形“雕刻大师”。你可能会问,冰和岩石比起来,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嘛,它如何能雕刻地形呢? 原来, 冰川有一个秘密武器――水。冰川底部多有一层薄薄的液态水, 如果基岩存在裂缝,水就会渗进去,填满缝隙。到了夜晚,气温降低,裂缝中的水结冰, 体积膨胀, 裂缝就会被撑大。周而复始, 基岩会变得松动, 最终一块块石头被从基岩上剥离开来, 冻结在冰川中。此外, 山体滑坡也会给冰川带来泥沙和碎石。这些被困在冰川里的泥沙碎石被称为“冰碛石”。冰碛石不仅是冰川侵蚀的产物,也是冰川打磨地形的“砂纸”。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多样, 根据形成的位置不同, 主要有侧碛、中碛和终碛这几种, 它们主要冻结在冰川与岩石接触的边缘。地球上有不少宏伟的地形都是经过冰川的“巧手”雕刻而成的。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马特洪峰西面的山坡上, 有一个因为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斗。在冰川降临之前,马特洪峰的坡度比现在缓和很多。冰雪刚开始覆盖山坡时, 填满了山腰浅浅的凹地。随着冰雪越积越多, 慢慢的, 冰川
走近神秘冰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