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地区五屯话音系.doc青海河湟地区五屯话音系摘要: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东北部五屯地区的居民内部使用一种既不同于汉语,也不同于土族语、保安语的非常特殊的交际用语,当地的孩子甚至把它作为母语来加以学习,学术界称之为“五屯话”。通过对五屯话声韵调系统的调查和描写, 以及对五屯话音节结构的分析, 可以发现, 五屯话的语言系统主要有藏语和汉语两个来源。其语音系统明显受藏语影响较深, 声母、韵母的格局倾向于藏语, 音节开头使用复辅音声母的词汇几乎全部源于藏语, 而其音节结构却又趋向于汉语。由于长期受到安多藏语(没有声调)的影响,五屯话的声调逐渐退化,以重音来补偿。五屯话是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深度接触的产物, 其语音系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混合性特征。关键词:五屯话声韵调音节结构语言接触混合性一、引言在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的河湟地区和河西走廊, 历史上既住着使用汉藏语言的民族,也住着使用阿尔泰语言的民族。这些民族来源各不相同, 特色各异, 共同生活于甘青地区这一独特的环境中, 不同的民族间频繁接触, 相互影响, 使得该区域成为一个语言影响非常复杂的地区。在该地区生活着一些特有的民族及特殊的群体, 这些群体的形成与甘青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五屯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东北部 7 公里处, 隶属隆务镇管辖。隆务镇是同仁县县政府所在地。面积约 平方千米。人口约 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 % 。辖吴屯上庄、吴屯下庄、加毛、向阳、城镇、四合吉、隆务、加仓玛、措玉等 9 个自然村。五屯地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1 ° 38 ′― 107 ° 27′,北纬 35° 01 ′― 35° 47′之间。地处西倾山北麓, 属青海南山向东延伸和昆仑山系鄂拉山汇合的交接部分, 既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又是省内东部农业区向青南牧区的过渡地带。隆务河(属黄河一级支流)纵贯全境南北, 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 河谷相间, 地貌复杂多样, 地势南高北低。五屯地区属大陆性高原冷温半干旱气候区, 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总的气候特点是温度垂直变化明显, 地区差异显著, 气温日差较大, 光照充足, 日照强, 降水变化大, 雨热同季, 有冷温季和干湿季之分。年平均气温 ― ℃, 年均降水量 370 ― 430 毫米, 无霜期约 150-17 2 天,年均日照 - 小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蚕豆、洋芋、油菜、胡麻等。在五屯地区,五屯(吴屯)三庄(五屯上庄、五屯下庄、加仓玛)北与保安下庄毗邻, 西隔隆务河与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相望, 周围有许多藏族村落环绕(详见图 1 :五屯地区地图) ;人口约有 3556 人。[1][2] 这些居民虽属土族, 但他们却使用着一种既不同于大通县土族居民使用的汉语, 又不同于互助、民和等地土族居民使用的土族语, 也不同于保安下庄、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村土族居民使用的保安语, 学术界称之为“五屯话”。[3] ( P1 )五屯话是五屯人内部使用的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际用语, 当地的孩子甚至把它作为母语来加以学习。鉴于五屯话的特殊性, 它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与之有关的许多争论。在过去,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藏语的一种变体; 也有学
青海河湟地区五屯话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