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边界
贺仲明在《文学的边界》里说:“只有具备了自己不可取代性的独特个性,
文学才能在任何时代都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 酝酿出其不朽的生命力。 而边界的确定是具有独特性的重要前提 ”并认为文学最需要明确的边界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人类精神的关注,其次是美,最后是理想主义。这种对文学本色的
审慎坚守对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把握“教学内容创生”的自由度, 也是颇有启示意义的。
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荣生博士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作了区分,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来说, 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
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 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 ‘重构’ ——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
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新。 ”但是由于教材编排等原因, 这种创造性生成
的现状如何呢 ?“ 在通常的情况,却往往导致教师们在‘教’的内容选择上
随意而杂乱、错误乃至荒唐。 一方面,对优秀教师所创制的教学内容,我们
尚缺乏细致的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那些在教学中往往是不自觉的、即兴的、
无理据或者仅以 ‘我以为’ 的个人性反应为理据的教学内容, 从来没有被要求作
学理的审查,从来没有被要求验证它们与目标达成的关联。”
——教学内容创生的自由何其大可见一斑 !
为了学生素养的充分发展,为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如何避免教学内容的“僵化和随意性过大”这一严重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由边界”作一番探讨。 无论他采用讲授或是启发, 建构或是解构, 预设或是创生,尊崇或是消解等等, 笔者以为他对“教学内容”创生的自由边界在这些方面:
语文的领地:语文教学内容创生的自由空间
既然是语文课, 就绕不过语文自身的边界。 可是语文的边界在哪里 ?有人奉行“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课程标准更是注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一而足,都在不同的层面解释“何谓语文”。但很明显,“语文”,
不是我们可以通过指出、 观察、接触某一具体实物就能说明它的意思的。 就是在这“物词”的基础上描述它的“性质”, 或者再辅以“枚举的方法”, 我们能不能接近它的明确意思呢 ?似乎也很难。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放弃对它的追索,我们可以在“语文”这个大厦里找到最关键的一些要件。于是,“语言、言
语、文化、文字、文章、文学”等词浮现出来。 虽然它们有些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有的是哲学或符号美学范畴的, 有的是语言学角度的, 有的是人类学视角的。 但是,也大略揭示了语文和什么相关。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自由挥洒, 因而相对有了一种参照。 渐渐明朗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着力养成言语的技能, 在与文字、文章打交道的过程中,掌握语言,传承并创造文化。语文教学内容的创生自然应当在这样的疆域里纵横驰骋,否则就有僭越之嫌了。
有了这样的方向,专业的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生就会自觉追求它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自身教学风格的张扬,应以课程目标为边界。 而
自由的边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