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艺术赏析.doc兵马俑的艺术赏析
摘要: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 的发现”。秦兵马俑阵势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气魄,是秦王朝国力和武功强 大的象征,是对秦始皇统一伟业的歌颂,高超的写实水平和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成功塑 造,充分体现了那一时代雕塑艺术的飞跃发展和进步。就从艺术角度看,它体现出了 较高的艺术水准,堪称艺术精品。
关键词:秦兵马俑,雕塑艺术,艺术成就
一、位置与布局
秦始皇陵兵马俑于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的发现, 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侧 公里处,共发现三个,坑总面积达 20000 多平方米,加上一个未建成的,依次编为一 至四号坑,共发掘出战车百余乘、陶马 600 余匹、陶俑近 8000件,还有其他的青铜兵 器。一号坑是一个长方形的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军阵,由前锋、侧翼、后卫、主力四 部分构成。二号兵马俑坑军阵的编列分为四个单元 , 即四个小阵有机地组成一个多兵 种的曲形阵,是一个坐西朝东的凸形坑,左为骑兵,中、右为车兵,后为步兵,展现 了秦兵混合兵种的风貌。 三号坑平面呈现 ?凹?字形,位于一号坑左侧, 二、四号坑之后, 分南、中、北三区。 种种迹象表明三号坑应该是大军阵的指挥部, 据当时特定的情况, 这三个俑坑也应该是成一体的。四号坑似乎是一个被迫停建的尚未完成的俑坑,虽有 坑址,却无兵俑。
二、艺术特点
秦俑的写实作风
面对秦俑坑遗址现场,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大、多、真” 。“大”即陶俑、陶马 的形体 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 “多”是指数量众多,和秦国的左、中、右三 军相近,显示了一种恢宏的气概和巨大的力量。 “真”则是形象记录了许多富有个性特 征的秦国真实战士 ,是秦国军队的真实写照。
秦兵马俑严格地模拟实物, 力求与实物相似。 各类武士俑的高矮、 胖瘦以及面型、 须发的 样式等,在刻画上都十分严格、认真。陶俑高者约 2 米,矮者约 米,一 般在 米左右 ,略高于当时一般秦人的高度。服饰、甲衣种类繁多,且有级别之 分,连秦俑腰间系的革带和带钩, 头上束发用的发带, 以及发丝、 腿部扎的行滕、 履, 甚至连行滕上的绑带、鞋带等细枝末节都雕塑得一丝不苟,维妙维肖。
秦俑的形象塑造 秦俑不是自然摹拟真实人物进行形象塑造的,而是经过提炼概括,仅求其形似。 为了达到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都做了必要的艺术夸张和重点刻画。如表现须眉, 作者就没有拘泥于刻画毛根出肉的真实, 而是借用夸张手法, 把须眉塑造得有角有棱, 特别是胡须,有的塑得飞动、竖起或翻卷起来。这种夸张使人并不感到意外和失真, 反而有助于人物精神、气质的表现,使个性十分鲜明。秦俑的造型表现了工匠在塑造 人物的体、量、形、质等方面,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人体的 比例和形体结构的一般规 律。除个别外,一般都搭配得适宜自然,比例大体合度,与民间画工所说的“行七坐 五 盘三半”,“一肩挑三头,怀揣两个脸” ,等基本相符。不仅如此,秦俑造型还把外 部形体与内在精神、 气质融为一体, 体现了“形具而神生” 的 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像那立如铁塔的武士俑,往往表现性格粗犷,气质勇猛;清秀型身材的 俑,则显得 文雅、伶俐。秦俑不仅较成功地把握了整体,在技法上把圆雕、浮雕、线刻有机地结 合,而且也注意到细节刻画,如甲片随着身子的
兵马俑艺术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