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和信仰
——罗素《哲学问题》断想
丘与汝皆梦也,予谓汝亦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庄子
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彼得拉克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便认定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人类文明的历史也贯注了人的理性萌芽与不断成熟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进程。可认识对我们自身的精神意识而言意味着什么?认识是否真的要先验地预设主体与客体的两分与对立,认识是凭借什么途径得以成立的?检验认识的标准何在?究竟有没有某种客观独立的实在与认识相符合,而认识理论对社会和人的日常生活有何意义?
罗素在《哲学问题》中用了四篇讨论哲学认识的根本问题。一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桌子经罗素的层层推敲竟蕴含了如此之多的混乱和模糊。桌子好象是什么与桌子究竟是什么,二者的差别与关系是问题的核心所在,罗素是一个严格的经验主义者,认为对任何事物的直接认知都开始于经验,直接的个人经验是绝对真确的;他同时区分了感觉材料(sense datum)与物理客体(physical object),进而认为造成世界上一切东西的根本是事情(events),这种事情是暂时而非永久的,是变动而非凝固的,它最后的质料不是物,也不是心。
“事情”的观念超越了简单的唯物与唯心之分,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采取了一种迂回折中的姿态。直观与感觉是我们认识的起点,正是由于各各不同的个人感觉,造成了唯一而真实的认识景象,事物便只是呈现于我们感觉之中的如此面目,我们只能就直观感觉,直接把握到的有所言说,但仿佛感觉材料也需要某种在感觉和意识之外独立自存的物质实在,否则我们的生活便会留下极大的不便和难堪。这是罗素推论的另一个方面:客体的实在。
经验是认识的起点,感觉材料是认识的对象,感觉行为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人自身只能依据这样的认识途径和方式与外界对象发生关系。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孔狄亚克也认为:“感觉观念并不能使我们认识物本身是什么,它们只是就事物与我们的关系来描绘事物。”可是否感觉和经验真的就需要设定一个客体与其相对应,而这样的客体是否就独立于人的认识过程?物质世界是否是人类思维规定的一个逻辑起点;或者,客观世界原本如此。孔狄亚克接着又阐述到:“仅此一端,就可以证明哲学家企图探究事物本性实在是多余的。”(《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按照罗素的意思,事物的本性便是感觉材料相对于人的认知的连接秩序和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而已,完全与人的认识途
罗素 哲学的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