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对外政策崛起的日本崛起的日本金融金融 10-2 10-2 班付丙茹班付丙茹; ;郭雪娇郭雪娇; ;蒋可蒋可; ;李欢李欢; ;李敏李敏; ;吕杰吕杰日本对外政策五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冷战结束后)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的“追随外交”。这一时期日本外交的目标是尽快重返国际社会,对此采取以下措施: ?全盘接受了美国在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配合美国的“遏制”战略,参加对社会主义的物资禁运,并且积极支持朝鲜战争。?在1951 年和 1954 你年同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 60年代的“经济外交”。为了确保日本经济发展有稳定的资源。?1952 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他指出: “政府预备首先进行一系列经济外交工作,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定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1954 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 1957 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 “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进入 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英、法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对外援助的意志和欲望也随之大为上升,更加积极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冀图扩大经济势力范围,确保海外资源的稳定供给, 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 “经济力量实际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冲突不大可能发生的时代里, 经济力量在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方面将起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外交则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而进行的外交活动。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仅失去了对外实施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能力也大为削弱。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日本为占领国外市场、改善国际形象、实现政治大国的诉求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0世纪 70年代到 80年代初期: 经济外交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对日本有利的变化。此时日本政府的大国欲望逐渐上升,经济外交开始更多地考虑政治安全因素,非经济性战略意图日趋明显。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靠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为保障日本石油供给,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 1973 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紧急派遣副首相三木武夫访问中东八国,宣讲日本的“新中东政策”,并带去总额高达 3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提升了中东石油在日本经济外交中的地位。同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反思过去对美过分依靠的做法,重新重视外交战略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因此,日本“新中东政策”可以视为日本的经济外交从纯粹的经济行为,转向兼具政治和战略意图的综合性外交政策行为的转折点. ?20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初期: 经济外交逐步政治化 20世纪 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日本政府日益不满足于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宣称要成为“国际国家”,要在国际社会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作用。 1983 年,中曾根公开提出要做“政治大国”的口号。此后,日本政府一改在国际活动中的低姿态形象,积极宣传其大国政策。 1983 年1月,中曾根在访美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就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来说,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为实现在全球范围与美坐,日本政府非凡强调通过开展经济外交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对外战略型援助也大幅度增加。 1980
战后日本对外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