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俗歌探桂西壮族婚俗——以平果嘹歌为重点李萍(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 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关键词]平果嘹歌;婚俗歌;桂西壮族;婚俗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民歌通常依附民俗而产生, 而民俗活动总是伴随着民歌的演唱来助兴和发展的。地处桂西的百色市包括田阳、平果、隆林等 12 个县(区),各地壮族婚俗相当丰富。“嘹歌”是指用“嘹嘹”衬词来唱的“嘹歌类”山歌。桂西壮族地区嘹歌流传甚广, 以平果县为中心, 上到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等县市, 下到武鸣县, 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本文引用的嘹歌都是流行于平果县境内以其特有文化现象而自成体系的嘹歌。平果嘹歌作为壮族优秀的文化财富, 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桂西壮族婚俗的内容非常多。这些风俗, 是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本文拟通过对平果嘹歌有关婚俗歌的整理与分析, 努力挖掘反映桂西壮族传统婚俗的内容。(一) 定情信物习俗定情信物的主要作用是让恋爱双方见物思人。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处于青春期的壮族少男少女们经过反复对歌考验后, 进入定情阶段, 到这时, 女方会向男方赠送定情物( 即信物), 以表示确定关系、缔结姻缘。在桂西壮族传统社会里, 自然经济的核心是男耕女织。妇女常常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穿戴的衣物和床上用品多是自己亲手织就。女孩子从十一二岁起, 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纺纱织布, 并开始学纳鞋刺绣, 为自己未来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做一些物质上的准备。正因为如此, 在给意中人赠送信物时, 女方大多选择送自制的花巾、布鞋。 1. 以花巾定情。女方赠送了信物, 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 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正因为如此, 男方会想方设法得到女方的信物。花巾是壮族姑娘精心织绣佩戴并作为赠“同年”的信物,男方得到花巾,就标志着获得了姑娘的芳心,正因如此, 热恋中的男子无不想办法得到它。如田阳山歌《问巾歌》中, 当男方要求女方赠送花巾时, 女方故意说“风吹花巾吹上天”; 而男方通过“射日取巾”的奇妙幻想, 圆了“彩云两边分, 开出通天路, 花巾落凡尘, 喜鹊衔巾送给哥, 天随人意好姻缘”的愿望。[1](p201-202) 平果嘹歌中男方为了向女方索要花巾也采用了各种方法,如“听讲妹娘勤纺纱,妹的花巾有几沓,大家都想下信礼,阿哥也想捡油渣”[2](p55) 。想通过赞美女方母亲的勤劳来打动姑娘的芳心;而“别人问巾妹给巾,阿哥问妹妹装聋,同是男人求妹仔, 为何结果不相同?”[2](p72) 通过诘问的方式向女方索要花巾。对此, 女方很巧妙地回答:“如今哥要问头巾, 地头棉花未种成, 几时棉花种成了, 纯棉土布暖哥心。”[2](p119) 语中暗含花巾作为定情物不是想要就能给的, 而是要等到情浓时才能送上, 这与田阳《问巾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男方一旦收到了花巾, 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因此对花巾宠爱有加:“妹的花巾给哥拿,出汗不敢拿来抹,灰尘不敢拿来打, 恐怕弄脏这枝花。”[2](p72)
从婚俗歌探桂西壮族婚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