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环下的灰色人生——董秀玮《韩老六上访》鉴赏董秀玮《韩老六上访》是一篇很容易引起我这个年龄段人共鸣的好小说。作者把韩老六这个人物,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去塑造,充分体现出作者, 对她所描绘的历史的深刻理解, 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娴熟驾驭。通过韩老六, 在不同历史时段, 所体现出的人生价值, 以及与之对应的: 社会地位、婚姻、家庭、及附着在韩老六身上的光荣与耻辱。看似矛盾的人物性格, 其实, 那并不是前后矛盾的两个人,而是时代,对人所体现出的,各个层面属性的取舍。一、回顾作品中的那段历史我比韩老六大一些,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 他是六零后。韩老六的经历, 我非常熟悉。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 大多数事件我也曾亲历亲为。他应当是个什么样的命运,我心里比韩老六本人还清楚。他是当局者迷, 而我身边像韩老六这样命运的人, 绝不是个案。韩老六的经历, 在许多人心底, 都曾留下过, 浓墨重彩的一笔。写作圈子里的人我认识不多,董秀玮我也不认识。我相信她肯定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对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同情。她给小说中主人公韩老六, 设计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给韩老六在人生的最后时段,添加了一抹亮色。经济体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轻工业、服务业等非支柱性产业的从业人员,纷纷下岗,或是被解除劳动关系。就政府的初衷而言, 也并不愿看到这些人, 在下岗的同时失去生计。恰恰相反,政府在保证贯彻,“抓大放小”决策的前提下, 希望被解除劳动关系的人们, 通过自己的努力, 还能够自食其力。这可能就是作品,为什么会给已是灰头土脸的韩老六的生活,添加一抹亮色(开了一家巴盟烩菜馆)的原因。. 就现实而言。像这种“天上掉下林妹妹”而且, 还是抱着个, 二十五万元的大元宝来的,这种情况肯定是少之又少。上访能上出个什么好结果,我还没怎么听说过。根据适者生存的法则。完全没有适应变革趋势心理准备的韩老六, 又恰恰赶上了这个大变革的时代, 这就注定了他必须去承受, 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激活”的, 家庭变故给他们这一类人,带来的“阵痛”。做任何事情, 都是有代价的。没有不需付出任何代价, 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要做成一件事情, 更不要说是改变一种体制, 这样革命性的大事。能够做到谁的利益都不伤害,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社会进步, 为了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更广大人们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牺牲一些人的暂时利益, 对这些承受阵痛的人而言,也只能说是“命苦不能怨恨政府”。这就像打仗必定是要死人是一样的。看似,韩老六是因上访丢了工作,失了家庭。其实, 上访充其量, 不过是促成他命运急转直下的, 诸多条件中的一个。即使没有这个“突发事件”韩老六仍然需要, 直面命运带给他的这一变故。尽管韩老六依旧努力, 依旧那么执着地工作。他的社会价值, 和在家庭的地位,却在悄无声息的贬值。韩老六悲剧命运的帷幕,令他猝不及防地急速拉开。无论韩老六怎样地上蹿下跳,他的命运都难以逆转。除非他能够, 顺应历史的进程, 改变他的思想, 和他原有的谋生方式。否则,就只有作者为他安排好结局了。二、社会与韩老六的婚姻、家庭。如果社会千古不变, 韩老六一直能扮演他那个“救世主”的角色。牛晓燕, 仍旧处于下风, 或是一直被韩老六呵护。他们的家庭是可以苟安的,只能是苟安。因为,时间无论过去多久,哪怕是一万年。无论韩老六怎样的付出。. 都不可能温暖,牛晓燕,那颗冷酷的心。他们的家永远不会是“岸、港湾”也永远没有温馨可言。他们的所谓家庭, 其实, 是韩老六形式上的是栖所, 事实上的坟墓。这个家就是,牛晓燕,与韩老六冷战的战场。这一切, 是由他们的婚姻基础、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婚姻的基础是爱情。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所谓两情相悦, 两人一见面,就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这是现代婚姻所倡导的。而韩老六的婚姻却不是。他的婚姻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婚姻是个人问题,单位领导没必要,越俎代庖。作品在韩老六的婚姻这件事上, 韩老六单位的领导, 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导还说了,可以解决一下家属的工作问题”对于一个寻找生计着落的, 市井待业人员而言,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拒绝的筹码。至此, 韩老六和牛晓燕的婚姻, 就成了事实上的, 有偿婚姻。有所得,必有所失。牛晓燕得到了工作,却失去了更加珍贵、生活中每时每刻, 都不能或缺的爱情。这就给牛晓燕的婚后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韩老六的领导,为树立韩老六这个劳模,可谓不惜工本。然而, 这样的婚姻基础, 也成就了他俩二十年之后劳燕分飞的必然。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难以为继的。况且,两个人都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韩老六虽是“劳模”可他却拘泥在他的三尺柜台。没有更高发展的规划、欲望和行动。且妄自尊大:“别瞧不起劳模,你那工作还是劳模挣的呢。”(就牛晓燕而言, 她更愿意接受, 她的工作,
光环下的灰色人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