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基础理论
2011版
1
.
第一节 按摩发展简史(《基础知识》118)
按摩古称按跷、案杌,现称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疗和保健养生方法,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远古时期
按摩起源于人的本能行为和劳动影响,国民党政府歧视中医,加之战乱频繁,按摩术一落为按摩史上最低潮。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名医和按摩名著,形成了许多按摩流派。主要有:
马玉书《推拿捷径》曹泽普《按摩术实用指南》
杨华亭《华氏按摩术》包括有古代秘法和现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电磁学等于一体。
12
.
第一节 按摩发展简史
八、新中国时期
枯木逢春,蓬勃发展。
病种、器械、手法、交流不断发展。
1998年以来,我国保健按摩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保健按摩从业人员100万名,保健按摩机构(单位)数万个,
13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基础知识》120页)
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肌表,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身体保健的方法。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但总的来说,依据传统理论。
一、按摩的作用原理(保健按摩的作用)
1、促进气血运行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人体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它的功能。
气血周流全身运行不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人体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气血有关,气血调和则阳气温煦,阴精滋养。
途径有二:其一是健运脾胃、其二是疏通经络和加强肝的疏泄功能。从本质看按摩可以直接作用于经络与气血(可促进、抑制运行、可改变性质与取向、控制分布)。
14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2、疏通经络
人体依赖经络运行气血,发挥营内卫外作用,并使机体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
经络功能障碍,导致气血失调,不行使正常功能,百病由此而生。
保健按摩有疏通经络,引起局部经络反应,主要能激发和调整经气,并影响所连属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保健效果,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按摩对经络的调节主要是疏通,但不仅是疏通,应该还有调节)
15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3、调整脏腑功能
保健按摩对脏腑的不同状态,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保健按摩对脏腑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手法刺激体表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以及经络与脏腑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16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4、滑利关节(重点)
筋骨损伤必累及气血——脉络受损——气滞血淤——为肿为痛,影响肢体的活动。
滑利关节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保健按摩手法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祛瘀,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新陈代谢。
二是运用适当的活动关节的手法松解粘连。
三是应用整复手法纠正筋出槽、关节错缝,从而起到滑利关节的作用。
17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5、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过程。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保健按摩有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其一是通过刺激经络,直接激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其二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利于正气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其三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有利于调动所有的抗病手段和积极因素,一致对抗邪气。
18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6、调整筋骨(出自《按摩师》149页)
按摩可以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并且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牵拉肌束,使之放松,气血通畅,使肌肉从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
7、调整阴阳(出自《按摩师》149页)
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营卫不和、气血失和都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19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二、按摩消除疲劳的按摩原理
1、疏通经络:疲劳导致经络阻塞,经络阻塞导致不通,不通则痛。采用按摩手法在一定经络穴位与局部进行按摩可以疏通经络,通则不痛。
2、运行气血:按摩可使疲劳部位气血运行加快,使疲劳的组织与器官得到气血的濡养和滋养,迅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3、醒脑提神:按摩头面部及相关穴位可以醒脑提神,达到头脑清爽,精神为之一振,消除全身疲劳的效果。
20
.
第二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三、按摩对健体防病的作用
1、平衡阴阳: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平衡遭受破坏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保健按摩通过手法在穴位上施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使阴阳平衡,“阳平阳秘”,则身体健康。
2、增强正气:按摩促进气血流通、气机调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
3、调整脏腑功能:脏腑功能正常,则身体健康。通过按摩可以调整脏腑功能,
按摩基础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