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失踪了范蠡失踪在酒旗招展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的江南,想起太湖滨一渔港,想起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就那么任伊老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江南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赏析】《春天遂想起》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余祖籍福建永春, 但他本人 1928 年出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 21 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 直到本诗创作之日, 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 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 迸发出来。“一封简体字的来信问我,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海峡的暖风已经在改向。多少白发在风里回头, 一头是孤岛, 一头是九州, 却有蒲公的一头白发,你的要等到几时啊才肯还乡? ”春与江南自古便是文人骚客笔下的魂,名篇无数,佳句累牍。看到《春天,遂想起》这个标题便一下子被带入“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意中, 一开始就是极美。站在基隆港头, 想起了九岁的童年, 那时的采桑, 捉蜻蜓, 那里有莲有菱有蟹有湖, 有招展的酒旗, 还有小杜( 杜牧)、苏小小、西施、范蠡和乾隆, 一切都是美的, 甚至连战争都是美的, 这自然是无理由的偏爱了……诗人的笔下,处处洋溢着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清远淡雅气息,各种古典意象争诸笔端。诗人曾说:“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 一会儿写飞将军、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夸父逐日,荆轲刺秦。我恍然到, 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有着这深厚的中国情结在其中, 江南的一切都是美的, 那时的他尚在江南——那个后来令他一生都魂牵梦萦的故土。诗前文大量用典,从自然和人文,景物与人物多方面展现江南的美多彩而凝练, 不似西北的苍凉幽燕的寒肃。我疑惑于杜牧的出现, 自己学问浅薄, 便查阅了些许资料, 才惊觉小杜的风流才华和他无数佳作中对于江南美景的恣意渲饰。附其名作《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首诗中许多意象的重叠, 让人流连于江南春的妙境中。苏小小之名也有所耳闻, 李贺有诗《苏小小墓》: 幽兰露, 如啼眼。无物结同心, 烟花不堪剪。草如茵, 松如盖。风为裳, 水为佩。油壁车, 久相待。冷翠烛, 劳光彩。西泠下, 风吹雨。古人如斯迷恋于江南钟情于江南, 不惜晨钟暮鼓, 梦寝山湖, 在寒山寺的钟声中, 几十载便踏尽了人生路,江南就是如此优雅入骨。在那美丽的江南作者不仅度过了诗意的童年, 而且也度过了青梅竹马、温婉多情的青年。那里
春天 遂想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