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话发布时间: 2007-8-19 15:55:39 作者:游生忠游览人次: 4522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 民族众多, 除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还有不少的民族语言,语言体系庞大而丰富,永安方言( 简称永安话) 便是祖国语言学林中方言之一。永安位于福建的中西部, 虽然建县于明朝景泰八年(1457 年), 但是永安话的形成、发展、成熟以及她至今仍保留着中原古音的特色。现行的高等学校教材《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在“现代汉语方言概述”中明确地指出: “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中部的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由此可见永安方言在祖之位。下面,本人就自己对永安话( 以永安市的为主) 的粗浅探索做一些介绍: 一、永安话的成因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有几种的可能系性: 一是“先入为主”, 即一种先到某地并且占主要地位的人群, 他们所形成的语言成了当地的代表语言; 二是“后来居上”, 由于后迁入者人群更大, 或者先入的姓氏、人群他们语言未形成绝对优势被后来者所取代, 或者原先的人群被迫外迁; 三是“城区中心”的观点, 就全国大多方言地区来看, 大多方言产生于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的城区。永安,位于闽中部,有人认为“据可考的历史资料大约开发于唐代”(?) 我以为它的开发可能比沙县晚, 但是具体开发哪个朝代目前下结论尚早。其理由是:“早在三国时代, 闽中地区就有汉人活动, 其中少不了南楚和东吴入闽的汉人, 这从今天闽中方言还保留着一些楚语和吴语词汇的遗迹可以得到印证。”(《永安方言》) 另外, 从上世纪末三明市郊万寿岩的考古发现, 也可以推测永安的开发完全可能早于唐朝。而永安自古以来又有:“先有贡川,后有永安”的传说。据史料记载,唐朝时现在的永安城区内当时已有“浮流村”,从 2004 年编的《永安姓氏志》提供的资料看, 最早迁入贡川的张氏, 是唐朝开元二年( 公元 714 年)。据此, 我推想永安话的形成应当是城区所在地人群的语言成为了永安话的代表。当然, 从现在永安话中以大量的中原古音为主体来看,永安话是以外来的中原入迁人群语言为母体,糅合了古代时闽中人的闽语所形成的。因为历史上到宋代,大量的南迁相继涌入福建, 省内外各地人陆续迁到永安, 永安一时人口骤增。永安话大致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到了明朝, 又不断有客家人移居永安,这样永安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永安话系统永安话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三明话、沙县话在内。这三个地方的语言基本相同,可是又有一些差别。永安话与三明话较相近, 两地人可以进行对话交流; 沙县话的语音则有较大出入, 除了高砂人的话可以听辨、交流, 大多沙县话永安人还是无法听辨和交流的。沙县和三明的话语调都比永安话轻软些, 音强也偏弱。而永安话的语调较高, 也更硬。笔者少年时, 曾经听邻居一位老人与路经我家乡的串联红卫兵( 江西上饶人) 用永安话对话。事后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当国民党兵去上饶住过,那里的人都讲永安话。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得, 只是没有去江西上饶考察。从永安区域内部来看,厦门大学教授认为,永安话可以划分为四大片区:市区片、安沙片、罗坊片、槐南片。市区片主要包括北起贡川南至小陶, 还有茅坪、曹远, 以及大湖、青水的大部分。这一部分地方人讲的永安话基本相同, 除了小陶的湖口、大陶洋洋头话语音有个别的出入,完全可以自由地
永安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