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员制度江苏省税务培训中心邵慧玲一、税收管理员制度产生的背景(一)管户制–1 、时间:税收专管员制度始于 20 世纪 50年代初期。–1950 年1 月,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实行税收专管员制度。–2 、目的:组织收入、调节经济、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管事制–1、原因: 1978 年以后,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给税收专管员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纳税人大幅度增加);解决专管员管户时的执法不严、为税不廉、责任不清、人情税、包税制等问题。–1995 年,提出两个转移:征管、基层–1997 年以后,全国税务系统全面推行征管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以职能划分为基础, 征、管、查相分离的集中征管模式。–30字方针?(三) 管户管事制–1、目的:A:解决集中征管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如:重管事,轻管户,税源不清;涉税信息取得不及时、不完整,税源控管力度明显减弱;新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出现“人人都管事,管事不具体”的现象, “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凸现。?B:适应新一轮税制改革(十二字方针) “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收制度改革原则。?强化管理要求(三十四字方针) 。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2、产生:2004 年8月24日颁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 号)对税收管理员是“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控员”的五员身份进行定位.?国家税务总局 2005 年3月25日颁布《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 》(国税发〔2005 〕 40号) ,首次在制度上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和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管理。 3、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目的?(1)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2)落实科学化、精细化?(3)管事与管户相结合?二、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税收专管员制度的本质区别?手段信息化背景?法制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市场化、多元) ?职权范围(不直接、双人上岗、定期轮换、票款分离等管理监督机制) 1 、《税收管理员制度》主要内容第一章总则——制定《制度》的意义;税收管理员的定义; 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第二章工作职责——做好“五员”应该做的五件事(义务) 第三章工作要求——执行税法履行职责接受监督服务意识(岗位标准和规范) 第四章管理监督——对基层组织落实制度提出的具体要求三、税收管理员制度内容 2 、税收管理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及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片分类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
税收管理员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