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1 / 6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教师解读 “必授课文 ”的底线 —— 以《字斟句酌》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6 / 6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如何的关系呢?这三段文字在整个文本里又有着如何的地位和作用?且作者举这三
例,只为说明“‘你这’、‘你是’和‘你有’三种不一样句式的差别”?这些问题的
存在,意味着这三段文字各自的作用并未了然,其写作上的特色和妙处亦未被充足认
识。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6 / 6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1

段共四句。 前三句陈述郭沫若将

“你是没有节气的文人”

中的“是” 改为 “这”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6 / 6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的出处及原由。第四句陈述他依据自己对“你是什么”“你这什么”的研究,将“你
有革命家的风采”中的“有”也改为“这”。最后一句与前三句,在时间和内容上有
承接关系。
第 2 段首句“这是炼字的好例”,是承第 1 段所述事实而做的判断。接着,作者
便用这个“好例”“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了一番:
认可郭沫若对演员改“是”为“这”的必定,却婉讽他既不认识公众语言,又
起码没好好读《水浒传》:“可是郭先生假如记得《水浒》,就会理解一般公众骂人,
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阐释《水浒》中“你这”式骂语,用以否认郭沫若“‘你这什么’即是果断的判断”的“研究”,以为这类句式带有极端厌恶的感情,而“你是什么”则不过“不带感情的判断”。
用比较的方法,剖析《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
你茗大爷!”,否认郭沫若的“‘你是什么’不过纯真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以为“‘你这’式语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由此,我们能够认定作者举《屈原》炼字,意在揭露炼字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论述
的起点;举《水浒》、《红楼梦》炼字,分别剖析了‘你这’、‘你是’两种句式的
作用和合用范围,说明郭沫若改字及认识的不足。后两个例子明显是为剖析郭先生炼
字问题而使用的论据。
从用词范围和逻辑两个角度,阐释郭沫若援例把“有”改为“这”“仿佛改得其实不很妥”。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6 / 6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这样,这两段文字看似在论述“你这”、“你是”、“你有”句式和感情的关系,
实则在剖析郭沫若做文章的不谨严及文学修养的缺憾,从念书态度、语言研究、写作能力等方面一一予以辨明。读者应当能够感觉到话中有话:如郭沫若这样的大文豪都存有阅读、写作方面不

教师解读“必教课文”底线——以《咬文嚼字》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森林书屋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