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详解桃花源记陶渊明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全解目标聚焦项目内容概要重点 1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难点体会这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信息驿站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为世外桃源, 相传又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夫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这是一个虚伪的故事, 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只吸引着人们, 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 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踏上快乐的“桃园之旅”吧! 作者语录 1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小传陶渊明(约 365 —— 427 )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私益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因不满当时士族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 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即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情景。他的诗文兼又平淡、爽朗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看成独立的文章。作品相关知识 1 、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 刘裕) 永初二年( 公元 421 年), 其时陶渊明已经 57 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 ,对战乱造成的在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一定的感受; 同时由于他弃官后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因此他对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的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2 、作品简介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于向往, 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3 、题目解说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 有一个长约 100 米的山洞, 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字词积累 1 、生字晋( jìn)豁( huò) 俨然( yǎn) 阡陌( qiānmò) 间隔( jiàn)旷(ku à ng) 髫( tióo) 咸( xián) 便要( yāo )还家邑( yì) 诣( yì) 骥( ji) 2 、古今异义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已婚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芳草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3 、一词多义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处处志之(动词,作标记) 中无杂树(中间) 寻志中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晋太元中(年间) 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奇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动作词,走到……尽头) 此中人语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 、文言句式(1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判断) (2 )省略句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课堂互动· 阅读知识精析圈点课文感受原文感受原文名家批注名家批注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1 东晋太元年间, 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缘①溪行,忘路之远近。2 忽逢②天) 他沿着溪水划船, 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一片)桃花林,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鲜美③,落英④缤纷⑤3 渔人甚异之⑥。花草鲜艳美丽, 落花繁乱交杂。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复前行, 欲穷⑦其林4 。又继续往前走, 想要走完这片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便看到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5 , 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 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离开了船, 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 仅容一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朗6 。土地平旷, 屋舍俨
桃花源记》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