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v .
传染病消毒与个人防护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梁建生
第一局部 传染病消毒
一、消毒学中有关术语的根本概念
1、消毒学〔science of disinfection〕是研究杀灭、去除和抑制体外病原微生物理论、药物、器械与方法的科学。从广义上来说,消毒学的概念包括灭菌、消毒、防腐、保藏四个方面的容。
2、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去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无害化的处理。在杀菌试验中,为便于对结果做出评价,除有特殊规定者外,当试验菌杀灭率≥%,或对自然菌杀灭率≥90%者,可判为符合消毒要求。
3、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去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在试验中,除有特殊规定者外,以将试验菌芽胞〔菌量>106cfu〕或自然微生物全部杀灭者为灭菌合格。
4、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指在没明确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展的消毒。
5、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didimic focus〕:是指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展的消毒。
6、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当疫源地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展的消毒。
7、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展的彻底消毒。
. .
. v .
8、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的含氯量〕。用其含量〔mg/L〕,或在溶液中的百分比〔%〕表示。
二、需要消毒的传染病
目前,我国规定需要消毒的传染病有:①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等;②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天花、白喉、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③接触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性病、皮肤病、艾滋病、病毒性结膜炎等;④动物源性传染病:炭疽、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
三、消毒作用水平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分为以下四类消毒作用水平:
1、灭菌方法: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有:干热、压力蒸汽和微波灭菌、电离辐射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和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乙型丙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和某些复方含氯、含溴化合物等化学灭菌剂。
2、高效消毒方法:可杀灭一切致病性微生物的,使其到达无害化、但不一定需达灭菌水平的消毒方法。此类消毒剂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属于此类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
. .
. v .
3、中效消毒方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4、低效消毒方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方法。低效消毒剂有新洁尔灭、洗必泰、一般的中草药消毒剂等。
四、微生物对抗微生物剂的敏感性
指微生物对理化因子的敏感水平。目前, 微生物对理化消毒因子的敏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②细菌繁殖体;③真菌;④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⑤分枝杆菌〔结核杆菌、龟分枝杆菌等〕;⑥细菌芽胞,例如炭疽杆菌芽胞、枯草杆菌芽胞等;⑦朊病毒〔感染性蛋白质〕:疯牛病病毒等。
五、随时消毒的处理原那么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应做到"三分开,六消毒〞。
"三分开〞即:①分住室〔无条件时可用布帘隔开,至少要分床〕;②分食
传染病消毒与个人防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