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投入黑井黑井古镇.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投入黑井I黑井古镇》
一位于云南未录丰县境内
成昆铁路旁边的黑井镇,是我心仪已久的古镇之一。在昆明开往黑井的火车上,我旁边
坐着一位家住黑井镇的大嫂,她拿出许多手工艺品放在茶几上,一边做一边用云南普通话热情地向我介绍。那是长约两厘米的绣花鞋,做工之精细,造型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大嫂得意地说,这种工艺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全云南只有我们黑井才有,外国人也非常喜欢。做这样一双鞋从剪鞋面鞋底到绣花,和做真鞋的工序一样,要花半天时间。后来在黑井街上,我看到许多小摊上也在出售这种美轮美奂的工艺小鞋。由于火车晚点,到黑井站已近黄昏,
有不少马车等候在通往古镇的土路旁。夕阳的余阵把群山染成了一片金黄,龙川江像一条金色的丝带向北飘去。一边是铃儿叮当响、充满原始韵味的马车,一边是电气化铁路,古朴和现代化就是这样和谐地在这儿结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黑井,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岁月在这里
留下的沧桑,你才能感悟到历史在这里写下的凝重。当然,你还能感受到它的自然淳朴,它那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二黑井历史悠久,从出土的石、陶、铜器等文物
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黑盐井志》记载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洋,后失牛,因迹之,至并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就把这里称为"黑牛盐井",这就是"黑井"地名的由来。这位彝族姑娘后来就被当地人尊奉为"盐水女龙王”,据说农历六月十三是李阿召的生日,黑井人每年都要在大龙祠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黑井之所以著名是因为盐。自从发现了
盐,黑井便成了遐迩闻名的地方。因为盐,黑井便有了"煮井垒银高玉碧,敲诗赌酒小梁园”的风雅。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向这里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致使黑井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独树一帜。盐业的发展,使黑井有了一段经济实力雄厚的辉煌时期,在云南的财政税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富可敌省"的滇中经济重镇。昔日的黑井,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13人中进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就建盖庵堂寺庙56座、文笔塔5座,还留下了不少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这里很早就开始了采盐制盐贩盐,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民国时期此地制盐贩盐达到鼎盔。那时,来往于黑井的马帮络绎不绝,铃声终日响彻群山之间,颇为壮观,黑井镇也因此而兴盛繁荣起来。食盐是千家万户人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工艺原始的情况下,像黑井这样地处内陆的盐产地自然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黑井这块小小的
地方竟然长期由中央委派员直管,明代设十三坊,清代设七坊,民国时期甚至设盐兴县统辖黑井及其附近的四井,可见其地位之重要。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些黑井人也因为盐和黑井行政地位的提高而显赫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像武家大院、包家大院、史家院、王家院这样颇具规模、气势不凡的私宅。黑并因盐而兴,亦因盐而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令原始的古法制盐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实用价值,黑并在无奈中便成为一座"失落的盐都"。黑井作为滇北食盐主产地的地位也逐渐丧失,并因此萧条,只留下了一座几乎没有受到瓷砖贴面污染的古朴小镇。建于道光、咸丰年间,历时20年方才建成的武家

投入黑井黑井古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801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