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观测事实》
一、气象要素分布
(一)、水平面的气象要素分布
1、海平面温度场
1月(a)和7月(b)平均海平面温度分布图 (缪启龙根据NCEP/NCAR1971-2000年资料绘制)
a
b
2 、世界季风的分布
全球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根据李建平等2003年的图改绘)(图中竖线、斜线及横线区域分别表示热带季风区、副热带季风区和温寒带季风区)
3、 季风的形成因素
1)、海、陆分布作用
由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产生了季风。
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冬季风(a)和夏季风(b)图示
2)、行星风带季节位移的作用
在北半球夏季,北半球为相对热源,南半球为相对冷源;冬季则相反。
太平洋东部的季风
3)、青藏高原作用
加强地面高压系统,使冬季季风环流增强。
加强高原四周地区的低压系统,使夏季风加强。
4、 我国东部雨带与旱涝
热带海洋气团就与北太平洋到热带高压相存关系,这两个气团之间存在一个气候学锋――极锋。极锋的南侧为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北侧是冬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极锋显然是两个高压系统之间的一个低压槽。因而辐合上升为主。常常产生降水,所以极锋所在区域就是降水区域。极锋位置的季节变化,正是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带的季节变化,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冬、夏季风近退的季节变化。
五、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地球上的气候有着明显的空间上的区域性分布,这是气候系统受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地球上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分布,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就有了纷纭繁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各地的气候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气候环境。与这些气候环境相适应,就产生了地球上纷纭复杂、形形式式的地貌、植被、生物种群。人类一方面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又同时利用不同的气候资源,于是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与文明。
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大气运动及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都具有一定带状特征,这种带状分布近似于与纬圈一致,因而使气候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带状特征,即为气候的地带性。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地貌、植被等等的影响,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也常偏离纬向地带特性,甚至形成不同空间尺度的闭合区。这种破坏带状特征的现象称为气候的非地带性。正是由于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使得地球上气候的空间分布极其复杂。
1、气候的地带性
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匀分布,使得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的热量分布也不均匀,且与纬度有明显的一致性。古希腊人就曾注意到这一点,º(黄赤交角)º的纬度处将地球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共五个气候带。
热带地区太阳一年有两次出现于天顶;温带地区太阳永远不会出现在天顶,但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度冬、夏季有显著差异,夏季长、冬季短;寒带地区太阳高度角很低,冬半年有极夜现象。这种完全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上投射角不同所造成气候差异称天文气候带。
详细地划分气候的地带性常称为纬度气候带
1、赤道带:在南北纬10º之间,在此带内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较大,因此全年受到太阳辐射最强,年变化小。温度的年变化也小。
2、热带:在纬度l0~25º,夏半年受热最多,大部分地区一年内中午有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的机会(>º的地区除外),太阳辐射年变化稍大于赤道带,但较小。
3、副热带:位于纬度25~35º间,是热带与温带间的过渡地带,也可称为亚热带。这里水平面上,已不可能布太阳直射的机会。
4、温带:位于纬度35~55º间,全年天文辐射的季节变化很显著,有四季分明的特点。
5、副寒带:位于纬度55~60º间,是温带与寒带的过渡地带,此带昼夜长短差别大,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6、寒带:位于纬度60~75º间,此带一年中昼夜长短差别更大,准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全年天文辐射总量显著减小。
7、极地带:纬度75~90º,此带昼夜长短差别最大,在极点半年为昼,半年为夜。即使在昼半年正午太阳高度亦甚小,是天文辐射日变化最小,年变化最大的地区。
气候的非地带性
气候的非地带性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水平方向上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洋流及陆地表面地形的复杂性,使气候的地带性受到明显的破坏,这尤其表现在海、陆交界处和大地形影响的地区。
二是大地形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温度、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使山地的坡地上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坡地上气候随海拔高度而有变化。事实上在小地形条件下气候特点也是有变化的,从而形成各种地形条件下的局地小气候,就形成各自独特气候资源,也就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生
《气候观测事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