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一、染色体的形态和分类
当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长臂
短臂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③能两两配对。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一个四分体。
间期(初)
前期Ⅰ
相同
相同
不同
同源染色体的识别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思考2:一个四分体包含几条染色体,几条染色单体和几个DNA?
活动:请找出下图细胞中的所有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分别位于两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
①这个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②这个细胞有 对同源染色体?是哪 对?
③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有哪些?
④这个细胞中有 个四分体?
⑤这个细胞经减数分裂以后,子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
非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相邻的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并且相互交换一部分片段。
交叉互换
B1
A2
A1
B2
特点:联会和交叉互换
①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形成四分体。
②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的交叉互换。
(3)减Ⅰ中期:
特点: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列于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两侧。
前期Ⅰ
中期Ⅰ
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分裂中期的比较
减Ⅰ中期
有丝分裂中期
(4)减Ⅰ后期:
特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着丝粒不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中期Ⅰ
后期Ⅰ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5)减Ⅰ末期:
特点:同源染色体消失
①细胞膜向内凹陷,从中央缢裂,1个细胞分裂为2个子细胞。
②同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染色体数目减半。
后期Ⅰ
末期Ⅰ
特别注意: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一分为二。
(6)减Ⅱ前期:
特点:
①无同源染色体,仍有姐妹染色单体。
②染色体散乱分布。
特别注意: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无染色体的复制。
前期Ⅱ
(7)减Ⅱ中期:
特点: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前期Ⅱ
中期Ⅱ
(8)减Ⅱ后期:
特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消失
①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②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中期Ⅱ
后期Ⅱ
(7)减Ⅱ末期:
特点:细胞膜向内凹陷,两个母细胞分裂成四个子细胞。
后期Ⅱ
末期Ⅱ
减数第一次分裂(MI)
前期Ⅰ
间期
末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回顾:减数分裂的过程
前期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减数第二次分裂(MⅡ)
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但无同源染色体
分裂间 期
分
裂
期
第
一
次
分
裂
第
二
次
分
裂
前期I
前期Ⅱ
中期Ⅰ
中期Ⅱ
后期Ⅰ
后期Ⅱ
末期 Ⅰ
末期Ⅱ
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细胞一分为二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④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⑤DNA含量的减半发生在:
⑥DNA含量的加倍发生在:
⑦着丝粒的分裂发生在:
减Ⅰ间期
减Ⅰ前期
减Ⅰ后期
减Ⅰ末期
减Ⅰ末期和减Ⅱ末期
减Ⅱ后期
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回答下列过程各发生的时期:
减Ⅰ间期
例题: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 ,图2中表示有丝分裂时期的是 。
(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 ,图2中丙所示的细胞有 对同源染色体。
a
甲
乙
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