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腐烂病防治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67页
苹果树腐烂病俗称臭皮病、烂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据我们调查,我国苹果主产区果园近年来腐烂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时,是一般果园水平。对于丰产园,%左右。我国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都不足1%,在土壤肥力不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产,是果园树势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科学施肥,合理负载"。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67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67页
另外,不科学的修剪和早期落叶病都是削弱树势的致命杀手。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67页
早期落叶影响树势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67页
推广果实套袋技术以后,一些群众认为果实套上袋后,可以避免轮纹烂果病、炭疽病等果实病害的侵染,不必喷药了,却忽略了褐斑病、斑点落叶病、金纹细蛾、红蜘蛛等容易引起大量落叶病虫害的防治,以致造成果园连年早期落叶,因而削弱树势,诱发腐烂病。
同时,由于人们对苹果腐烂病发病规律认识不明确,生产上主要还是以治为主,哪里发病治哪里,春季集中治疗,往往处于刮治—复发—再刮治—再感染—再复发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当中,这都是重治轻防错误观念带来的后果。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67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67页
因此防治腐烂病首先要从源头上入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防为主,从根本上遏制腐烂病的发生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腐烂病的侵染和发病过程。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67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67页
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67页
腐烂病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顶端涌出黄色细小卷丝状的孢子角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67页
分生孢子吸水从孔口涌出桔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67页
腐烂病是一种由弱寄生菌引起的传染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上年病疤上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春季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吸水从孔口涌出桔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再遇雨水,孢子即分散而传播。周年可以释放孢子。由于孢子常与胶质物一起形成孢子角,所以必须先通过雨水冲溅分散而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活动迁飞而带菌传病。苹果腐烂病菌寄生性比较弱,一般只能从伤口侵入已经死亡的皮层组织,但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侵入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日灼等,其中以冻伤最有利于病菌侵入,带有死树皮的伤口最易被侵染。"夏浸入,秋扩展,冬潜伏,春腐烂"是腐烂病的周期变化规律。具体来说,腐烂病菌从3月至11月都可以侵染果树,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最新研究表明,苹果腐烂病病疤在冬季(12月)也可以产生孢子,侵染果树,在3月至5月中旬侵染最多,病菌经树皮伤口和叶痕、果柄痕及皮孔侵入,潜伏在树体。5月末前后,苹果树新稍停止生长,枝干加粗生长加快,6月下旬达到高峰。6~8月间,树皮形成落皮层,形成落皮层的部位外表略显"浮肿"皮色稍淡,容易剥离。剖开树皮组织内部,可以看到在韧皮部外层生成新周皮,新周皮以外的组织,从内向外逐渐变暗褐色死亡,成为落皮层,整个过程大约经过二十来天时间。落皮层的形成,为病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基物。腐烂病菌就在已经完全死亡但还没有失水变干的落皮层活动,引起病变,致使树体于7~9月间陆续发病,形成表面溃疡,俗称小油点。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67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67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67页
腐烂病病菌在落皮层上扩展形成表面溃疡(小油点)
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67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67页
苹果树生长期,树体抗扩展能力强,这些"小油点"局限于树皮表层,仅局部扩展较深。表面看病斑轮廓多呈鳞片状,大小不等,有的呈半筒状,长宽达几厘米。外表略显湿润,带红褐色,但不像春季发病那样潮湿流汁。病变组织质地松软糟烂,略有酒糟气味,不过没有春季那样强烈。9月以后,落皮层变干,有的翘离,发病减少。这时表面溃疡失水,常与干枯树皮混淆,但病组织颜色较浅,质地松散,容易挑碎。夏秋季发病,落皮层发生的表面溃疡约占发病总数的80%。晚秋初冬,苹果树渐渐进入休眠期,抗扩展能力减弱,表面溃疡组织中菌丝集结成团,突破周皮,进入健康组织,形成咖啡色坏死点,逐渐侵润蔓延。同时,树皮表面死组织中病菌活动,形成小溃疡,在比较温暖的冬季继续发病,但扩展缓慢。下年早春,扩展加快,发病激增,达发展高峰。晚春,苹果进入生
苹果腐烂病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