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犯罪的成因与预防[杨向晖]——(2009-9-21) /已阅 13733 次农民工犯罪的成因与预防杨向晖摘要: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社会体制、经济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农民工犯罪数量日益增多,农民工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农民工犯罪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农民工犯罪的成因,并就农民工犯罪的预防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民工犯罪特点;成因;预防对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改革开放以来, 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落户。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家门, 涌向城市,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于是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 2006 年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业转移 亿劳动力,且每年约增 100 万—500 万人,预计今后 20年超过 3亿。这数字令人忧心忡忡。在农民工进城为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建设服务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社会体制原因农民工的处境相当的困难,农民工社会犯罪呈上升趋势,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1] 我国的农民工犯罪问题不是单纯的人口流动或移民带来的,而是与现代化、城市化、贫富分化等问题交结在一起,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如何认识农民工犯罪问题以及如何预防、控制其犯罪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一、农民工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原因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保留着农民身份而在城市从事着非农业劳动。虽然生活、工作在城市,却从未在制度上被城市所接纳,与城市居民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与权利。[2] 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或具有危险性的工作,有时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在很多情况下被主流社会所忽视。这些原因导致农民工的犯罪案件逐渐增加。农民工已成为公认的犯罪高发群体,犯罪数量日趋增多,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具体而言,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犯罪者的低龄化和低受教育程度从犯罪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看,农民工犯罪呈低龄化和低受教育程度趋势。在犯罪的农民工中, 19~25岁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年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 46% ,其次是年龄在 26~35岁的流动人口,占到总数的 % ,18岁以下的流动人口犯罪,占到总数的 % ,而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3] 近年来,农民工犯罪的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向,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打工者队伍。文化程度是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尽管文化程度对社会个体是否犯罪的意义不具有绝对性,但是,文化程度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对社会事物的接受和判别能力,进而制约对正常社会心理的适应和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深度。根据对广州市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的情况调查,农民工犯罪人的文化程度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比例占到农民工犯罪者的 % ;其次是在高中阶段, 占12% ,文盲半文盲或技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农民工犯罪者所占比例较少。[4] (二)侵财型犯罪居多,犯罪标的额较小从犯罪类型上看,高度集中在以获得金钱和财物为目的的侵财型犯罪上。这是农民工和非农民工犯罪的显著区别。农民工犯罪通常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
农民工犯罪的成因与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