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5页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制
公共卫生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5页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5页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制
公共卫生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25页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是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成人和成年动物多呈隐性感染经过。
成年人和畜禽血清阳性40%~100%。是幼龄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并常常诱发、继发、并发其他一些腹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有较大危害。
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25页
病原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由11个双股RNA片段组成,有双层衣壳,因像车轮而名。
感染人和动物的轮状病毒内衣壳具有共同的抗原,可用补体结合、免疫荧光、免疫扩散和免疫电镜等技术检查
病毒外衣壳抗原具有型的特异性,可用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区别人和动物轮状病毒。
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25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25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25页
轮状病毒分为A、B、C、D、E、F6个群。
A群为常见的典型病毒,宿主包括人和各种动物;B群宿主为猪、牛、大鼠和人;C群和E群为猪;D群为鸡和火鸡;F群为禽。
病毒对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室温下保存7个月,pH3~9稳定,63℃ 30min被灭活,1%福尔马林,37℃ 3d才能灭活。%碘、1%次氯酸钠、70%酒精可使病毒丧失感染力。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5页
轮状病毒在体外很难培养,培养常用非洲绿猴肾细胞(MA-104),标本在接种细胞以前应加胰蛋白酶(10μg/ml)处理,其机制是使VP4裂解成VP5和VP8两个片段,增加病毒穿入细胞的能力。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胰酶(~),逐日观察细胞病变。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5页
流行病学
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病毒主要在肠道,随粪便排到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经消化道传染。痊愈动物从粪中排毒持续3周。
本病诱导细胞免疫,免疫期短,痊愈动物可再感染。
各种年龄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感染率高达90%~100%,常呈隐性感染。
本病传播迅速,寒冷季节、饲养管理不良条件下多发。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5页
发病机理
病毒能抵抗胃蛋白酶和胃酸分解,到达小肠。感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使绒毛上皮缩短,发生吸收不良。进而引起糖代谢障碍和电解质转移,发生分泌性腹泻。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5页
临床症状
多发生在1周龄内的新生犊牛。潜伏期15~96h,病犊精神萎顿,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若体温下降到常温下则是死亡征兆。
病牛厌食和腹泻,粪便黄白色,液状,有时带有黏液和血液,病程长者脱水明显。严重者常有死亡,病死率达50%。病程1~8d。
严重病犊用葡萄糖盐水代替乳饮用后可获痊愈,在发病后避免继续饮乳是正确选项。
寒冷条件下腹泻继发肺炎更容易发生死亡。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5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5页
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常呈地方性流行。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
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
1周龄内无母源抗体保护仔猪,病死率可达100%;如有抗体保护则不易感染。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5页
1~5龄仔猪发病最严重,出现脱水并可能在腹泻暴发2~5天后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7~21日龄仔猪临诊症状较轻,28日龄仔猪仅发生1~。死亡率随猪的日龄增大而降低。
感染幼犬以腹泻为主,排水样至黏液样粪便,持续8~10天。成年犬呈隐性经过。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5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5页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小肠壁薄呈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有时小肠出血,肠系淋巴结肿大。
病理变化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5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5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25页
本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病多为幼龄,主要症状为突发性腹泻、发病率高,病变集中在消化道。根据这些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确诊:电镜观察(EM)、免疫荧光技术(FA)、ELISA、核酸电
轮状病毒感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