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喜寄情山水之间,极少流连于人文古迹,加之历史学问贫乏,所以很难透过那一个个碑、塔、亭,看到一段历史和一群丰满的人像。但是读后反思,就是我这种浅尝辄止的轻浮之态,以及如我一般的千万漠视茫然之人,正在毁坏或者看着毁坏又一段段的历史和文化,才会频频出现历史古迹的毁旧建新、掠夺式开发和历史剧泛滥。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一份子,但内心却是独立和封闭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大范围之内去看待举手投足所带来的波澜,所以感叹文化散失、信仰沦丧也就成为了必定,因为个体的不负责任最终将带来集体的疯狂,这既是现在的我们所不情愿看到的,但却在不自觉地演绎着的。
一切历史、一切文化,最终都要由人去创建、发觉和发展,余秋雨先生最终用一些身边的人的写实,刻画了一个完整的人生之旅,书写了文化人之苦。他们用毕生心血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却陷于嫉妒、谄媚的攻击中,但他们并没有“折笔、弃笔、毁笔、葬笔”,最终撑到了“文化孽力”不争自毁,成为文化长河中的经典和宏大肖像。这一文化自证和文人平反的过程,或许就像余秋雨先生母亲的一生,“一辩论就进入他们的逻辑系统,必定上当”。所以,恒久只有微笑,只有倾听,只有害羞,最多,只有缄默,才能穿过黑暗,战胜历史的碾压和生活的炼狱,最终笑到最终。
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苦涩的文化之旅,我更深更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中国文化的艰深,中国文人的根骨,其涅磐过程之艰辛、之苦闷、之久远,不可思议。好在余先生等一代代文化标杆,替我们提炼了苦药,我们常人只须要尝甜忆苦就行了。但是,是不是我们就只能坐享其成、恍若路人呢?答案确定是否定的。
其实,文化不仅仅是文物古迹、书法中医、经史子集,端午吃粽子、春节贴春联也是文化,文化无处不在也润物无声,须要我们细心呵护和执着坚守。当我们每一个人少在旅行时的碑塔上刻一笔,多读几本经典著作,多传承一项传统习俗时,我们就已经在轻轻松松的允吸历史文化的甜蜜了。所以,文化不“苦”,旅行也不“苦”,挽救、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并不难,只在一页页纸间,在一寸寸山河间,在你我举手投足间。
文化、文明、文华,就在生活中,就在躬行处。
文化苦旅小说读书笔记3
他,犹如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他,如同长者,传递人生奇妙,使我感动照旧。
首次拿起这本书,就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住了。那体现先辈们坚毅意志力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孕育了多少生命;那藏书百卷的藏经洞里揭露了中国人的多少无知,丢失了多少珍贵的精神食粮;那代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莫高窟里表露出多少苦涩、寒酸与嘲讽,展示了外国人多么的残忍霸道;那沙漠中的绿洲展示了多少人生的灵动、世界的精致以及历史的风韵;那沙坟如潮的古战场阳关诠释了中国人民多么的英勇奋战;那几个老人共同探讨的渤海国揭露了古代中国流放的酷刑;那白居易、苏轼等人治理的杭州西湖是多少人赤脚在污泥塘里苦斗的结果;那写满苏轼遭受的黄州告知我们中国古代官场是多么的险恶;那抵挡外族的灵魂建筑避暑山庄展示了康熙帝是多么的英勇机灵;写满诛九族、冤枉而死的流放制度展示了古代统治者多么的残暴;由盛转衰走西口的山西展示了时代进步的力气;敬重至上的奇妙藏书阁风雨天一阁表露出祖训的奇妙力气以及坚持不懈的力气……一切的一切,都展示出中凡而坎坷的路上,我感受很深,感动照旧。
文化苦旅小说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