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赏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赏析.doc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赏析意境一词最早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与物境、情境并列的三境之一。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为“意境”下了这样的定义: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 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或物我相融。“意”即作家的主观世界,“境”是外部的客观世界,“境”是“意”的依托,“意”是“境”的升华。所以, 赏析诗词须从“境”入手,即从“有画处”入手。一、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先观其境,再品悟其意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体验不够丰富,比较难以进入作品里,而如果能把诗词内容的形、音、色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对这样直观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接受, 领会意境便能水到渠成。如教马致远的《秋思》, 我把“枯藤、老树、乌鸦、瘦马、游子”等景物组成的画面用投影仪展现出来, 又加上回肠荡气的萨克斯曲“思乡”作背景音乐, 这首元代小令的情境就出来了。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 再引导学生品味画面: 小令中写瘦马与游子的长期飘泊有何联系?写乌鸦这样的禽鸟归巢与诗人有家难回有何联系?为何要写枯藤老树、流水人家?通过这番引导品味之后,学生彻悟了: 原来写出这些景物是为了衬托游子思乡的愁苦心情。这样通过观、品、悟三个环节,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就容易多了。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深入领会诗情在教白居易《钱塘江春行》时,诗歌的颌联和颈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初中学生由于年纪尚幼, 思维单纯, 容易犯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的毛病。他们往往只知诗歌写了茑、花、草这几种景物,却不知这画面后的含义是什么。这时, 教师启发学生联想是至关重要的。我问: 你们见过莺吗?它的外形怎样?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争暖树的动作如何?它们跳来跳去会发出什么声音?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通过这种问题式的启发、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样的画面有了生动直观而丰富的再现,明白诗歌是借选取这幅典型景物来表现春的美丽、春的生机的, 从而领会诗中流露出的作者的爱春之情。假如没有这一番对学生联想、想象的诱导,鲜活的画面就很难显现,学生领会意境是很困难的。三、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来领会意境在教学温庭筠的《梦江南》时, 学生对“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一句难以理解。教师可作此点拨:词中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一位女子) 。她精心梳洗后去江边的目的是什么? ( 等她的心上人): 良人未见, 她的心情会怎样? ( 失望、伤心)。由于抓住了主人公形象来分析, 抽象的文字反映在学生头脑中就成了生动的画面。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原来诗句是借斜晖来表现主人公对心上人的脉脉深情,借流水来表达内心悠悠的思念。如此一分析, 诗歌的意境就变得可观又可感了。这种启发式的谈话来帮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再通过人物形象来领会意境的方法,用起来省时又省力,且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不错。四、让学生给诗词配插图初中学生天真烂漫, 未脱稚气, 很多学生喜欢画画, 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给诗词配插图。教张志和

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6-08-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