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第 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 01, 2010
第 26卷 J
个体还是更倾向于社会。两种研究角度的支持者通 网络谣言的传播从方式上看 主要分为三种类
过实验研究和质性研究等不同手段分析了谣言的形 型。一种是发布文章类的, 这样传播的谣言与出现
成和传播, 前者以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的 5谣言心 于传统媒体 (如报纸 )上的谣言或传播学所说的 / 假
理学 6为代表, 他们认为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基于 /相 消息 0没有 什么不同, 只不过是平 台成为互联网而
关事件、人员的重要性 0与 /主题证据的模糊性 0, 可 已。第二种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谣言, 这种沟通
简化为 /谣言基础公式 0即 R (传播 ) = I(重要性 ) @ 方式与传统的通信其实差别不大, 其本质并非改变
A (模糊性 )。后者则主要指普拉萨德等人的多水平 互动本身的时间, 而是压缩了互动的社会空间。当
谣言研究, 他提出影响谣言传播的宏观因素可以分 网络主要用于人际交往目的时, 其影响效果可能更
为四个维度, 即情绪、认知、文化和社会范式。近年 类似于电话或者手机。这对谣言传播可以起到推动
收稿日期: 2009) 09) 27
作者简介: 陈子晨 ( 1987) ), 女, 天津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106作用, 但不会对其造成本质改变。第三种传播方式
二
则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最大特点所在, 即论坛讨论式
的谣言传播。在这种谣言传播中, 即使谣言的发布 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还因为其传播媒介
者不再出现, 在谣言出现的论坛或类似形式平台几 而具有明显的匿名性。
乎一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讨论。这种谣言传播是典 匿名性的浅层影响是掩盖了谣言传播者的实际
型的社会互动过程, 而且相对过去谣言传播中的社 动机。首先, 在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中肯定有一
会互动, 直接交流者的人数和来源大大扩展, 也导致
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特点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