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改革与发展分析
第一节 卫生改革的背景和动力
卫生部门和卫生改革
卫生部门包括:
卫生服务提供者
资助卫生服务的资金流通环节
为卫生服务过程提供专业性投入的机构
控制、资助和影响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财务中介、计划人员和管理,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
1998年底,国家先后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三项改革”。
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加快农村卫生发展。为进入新世纪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 2003年以来
战胜非典疫情以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高度重视和加强卫生工作,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控制、农村卫生建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发展、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初步开创了卫生工作新局面
与此同时,卫生事业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日益凸现,费用增长过快、保障制度缺失、资源配置失衡、政府投入不足、公益性质弱化、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甚至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一段时间内,卫生问题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十大课题
医疗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再造问题
医疗保险模式选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冲突协调问题
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双方利益冲突协调问题
老龄化与老年人医疗保障问题
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分配问题
适宜技术选择与传统医学作用问题
医疗服务质量与维护病人权益问题
精神卫生不适应身心健康协调发展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期卫生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出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大政府卫生事业投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我们对卫生工作的地位、作用和现存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发展卫生事业规律把握更加准确,改革的理论指导更加坚实有力,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
“以人为本”—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以人为本”: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
胡总书记讲话: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强化政府职能,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推动医德医风建设;全社会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三个不能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照搬外国模式
坚持公益性: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
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策略选择
优先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一是符合我和稳定,有助于经济增长;
二是对国民基本健康的有效保护必然会降低疾病负担,减少经济损失,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国家竞争力;
三是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增长并带动宏观经济增长。
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功能目标
可及性
access
公平性
fairness
质 量
quality
效 率
efficiency
健康水平
Health level
成本分摊Cost division
满意程度satisfaction
卫生服务:
Health service:
资源能力
Sources and capacity
服务提供
Service provision
资金筹资
financing
医疗保险
Medical insurance
费用支付
Payment
组织管理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功能
functions
间接目标
Indirect objectives
最终目标
Final objectives
构建公平
卫生改革与发展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