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近代历史名人(二) 一鲁迅赞扬的教育家—胡文炳前清时期, 酒泉地区有一位博学多识、志洁行廉、饮誉教坛、献身桑梓的著名学者、教育家, 他就是出生在肃州王子庄( 今金塔) 官坝村的胡文炳。由于他在自己著作中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大胆批判, 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胡文炳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窘迫, 父亲只身一人在新疆奇台教书度日, 使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直到十四岁时父亲才返家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不幸两年后父亲病逝, 他只有靠刻苦自学,钻研四书五经。三年后即考中生员。从此后, 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边教私塾,边赴乡试,虽然屡试不中,但他博览群书,学业大进。 1849 年他考中道光已酉科举人, 后又三次赴北京会试, 同治元年(1862 年) 以大挑一等资格,分发湖南,先后任湘乡、汇同知县。在任数年,政绩卓著。但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 胡文炳生性耿直, 不善阿谀, 因而终遭诬陷, 被革职归乡。胡文炳在酒泉从教期间, 被地方长官聘请为山长( 教育督导), 先后主讲肃州的柳堤、金泉、酒泉书院, 安西州的玉门书院。针对边远地区文教落后, 教材、师资馈乏,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的现实,他革故鼎新, 致力改革, 采取措施, 培养教师, 编写教材, 分课讲授, 因材施教, 德智并重, 品学兼顾。他执教之处, 别开生面, 教风大振, 吸引临县学子, 纷纷投其门下, 奉他为泰斗。花费十六年时间为酒泉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他编写的《二百卅孝图》,揭露了封建道学家,提倡愚孝的残酷性, 批判和剔除了诸如“郭巨埋儿”、“割股剖肝, 庐墓改毁, 一死殉节”等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认为这些作法“揆之天理人情, 殊不可训”。他的大胆批判精神, 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首肯。鲁迅先生在《朝华夕拾· 后记》中这样评述: “……如光绪已卯( 公元 1879) 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卅孝图》……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 他在我还未曾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这位肃州胡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二肃州海关的第一任税务官—林铺臣。一八八二年《中俄伊犁条约》中规定“并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货帮至关而止,应得利益照天津一律办理”(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 150 页》) 从此肃州开始设立海关, 海关关址设在肃州北城门外。第一任税务官, 就是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推荐的比利时人斯普林格尔德,他的中国名字叫林铺臣。保罗· 斯普林格尔德( Balu · Splingaerd ), 1842 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农村,他出身微贱, 20 岁时他到布鲁塞尔服兵役, 23 岁时( 1865 年8 月)以仆人身份随四位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 先在内蒙古崇礼县西弯子落脚(现为河北省管辖) ,他当时只是一名助手,主要任务是干零活、做劳务、搞联络、采购物品以及打杂等。因为他常和当地老百姓打交道, 所以汉语进步很快, 讲得很好。 186 8 年( 26 岁时), 他离开崇礼到北京谋生, 在德国公使馆任警察。此时, 他对中国语言文化进行了深入学习。因工作关系来往于京津, 结识了一些外国朋友, 其中包括著名的地质学家德国人李希霍芬( 他就是首先把古代中国通往西方交通要道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学者) 。后来他受顾于这位地质学家; 利用协助李希霍芬找矿、担任翻译和助手的机会, 深入中国的北方地区, 走遍了当时中国 18 个省
酒泉近代历史名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