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兵法浅谈
成吉思汗兵法浅谈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统治欧亚达一个世纪,“金帐”汗们统治俄罗斯达两个世纪,而这些则要归功于成吉思汗的制胜之道――兵法。
古今中外研究成吉思汗兵法的史学家,众说不一。
知彼,百战不殆”。成吉思汗削平蒙古草原众多的部落,“灭国四十”,出兵西夏,,交通不便,民情风俗杂乱,语言、生活习惯各异,军队结构、装备武器各不一样。如果贸然进攻,必然导致失败。成吉思汗通常通过各国商人、间谍、对方使者、商队来收集各方面的情况。
三、贯彻军事民主制度。成吉思汗在重大的军事行动之前,都要举行军事会议,共同 讨论行动计划。
四、重视动员。除了战前用祭旗、复仇动员之外,还经常用自己的人生观教育和激励将士们,并身体力行,使他的军队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将士们绝对服从大汗的命令,把自己生的欲望,死的怀念全寄托在大汗的雄图伟略中,誓死随他同涉冰川,渡关山,甚至置身于血海之中而无惧色,风餐露宿,永往直前。
五、三程望哨,重视侦察。蒙古军队宿营均选择高处,“营留二马,夜不解鞍,以防不测”。“一营有警,则旁营一般备马以待追袭。在战前,除了对敌人的情况派人侦察外,在行军途中,常恐中了敌人的伏击,总先派出三程哨马进行侦察,“虽偏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敌兵、某所粮草,皆责办哨马回报”。然后根据哨马的报告,灵活决定军事行动。
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如十三翼战争以及哲别计夺金朝东京、灭西辽之战。这是成吉思汗在战略战术上的最大特点。
七、先胜弱小,后克劲敌。成吉思汗征战一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敌人,他把这些敌人全部消灭的高明战略就是先胜弱小,后克劲敌。
八、先内后外,四面扩张。蒙古帝国建立后,萨满势力猖獗,干预国政,成吉思汗遂借摔跤比武为名,处死阔阔出,打击了萨满势力,巩固了他的最高权力。成吉思汗先内进攻、四面进攻的进程,是他逐步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力量的过程,也是他越来越取得更大胜利的过程。
九、远交近攻,或近交远攻。成吉思汗力量薄弱时,用此战略分别与王罕、札木合组成联盟打败了篾儿乞惕部,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成吉思汗兵法的精髓。《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蒙军骑兵不仅机动性大,而且有强大的突击力量。再加上成吉思汗正确运用该原则,因此,他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对花刺子模的战争中,成吉思汗更是把此原则用到了极点,令人不禁为其挥戈返日之功力,击节叹赏,叹为观止。
成吉思汗为确保各军队之间的联系以及掌握敌情及时部署战略战术,在所占领地没三十或五十里建立许多驿站。《成吉思汗战史》的作者日本人仲小路说:驿站是当时最好最快的通信方法。这样,成吉思汗和他的将领们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能调整和改变战略战术,使蒙古军永远处于主动地位。
成吉思汗的战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火惊法(火攻法)。1041年,成吉思汗征伐乃蛮部太阳汗时,曾使用过“火惊法”。又据传说,1212年春天,成吉思汗派兵攻打金朝西京,久攻不下,而攻城最怕消耗战。西京守将胡沙虎因城市被围,援军迟迟未到,惶惶不安。正在徘徊之际,信使传来了成吉思汗的印鉴,上题目:粮草成患,伸手求援;燕子一万,可饱一餐;猫儿一千,可饱一天;两日送到,三日北还。对于这种作为退兵条件的契约,胡沙虎确实感到奇妙而滑稽。他们对待来自北方的所谓“黑鞑靼”,也如同国内掠夺成性的游牧人一样,以为只要啃到一块骨头就会抱着回去。所以,把一万只燕子和一千只猫儿,只当成了戏弄“蛮人”的玩艺儿。胡沙虎以“人网”组成的捕捉队,笼罩着十万人口的西京,一夜之间,无论是大燕、小燕,还是大猫、小猫,统统征来。这样,猫入篓,燕入笼,从城楼上系绳而落,如数地交与蒙古军。然后,闭门自守,坐等蒙军退兵。成吉思汗集中了三百座毡帐,把燕子和猫儿分别装在里面。然后,在一万只燕子的翅膀上,和一千只猫儿的尾巴上,全系上了近透油脂的麻絮,一声令下,被点燃的一万只燕子和一千只猫儿,全都飞入和跑回城内,燕子归巢猫儿上房,不一会儿,全城漫入火海之中,金军乱成一片,蒙军趁机攻城,西京陷落。这就是成吉思汗有名的火攻西京。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是'火人',二是'火积',三是'火辎',四是'火库',五是'火队'”。又讲道:“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二、重兵压阵,三军齐进的“穿凿法”。成吉思汗把军队编为左、中、右三翼,又有侍卫大汗的怯薛军。同敌人作战时,四路军队压阵,象把凿子指向敌人,就称“穿凿法”。具体解释为:“进入
成吉思汗兵法浅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