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古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人才,是国家最珍贵的财富。尽管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各不相同,但是中国古代有见识的政治家,都把人才问题看作是治理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前面所引?周礼·地官·乡大夫?所谓“三年那么大比〞,就是指乡大夫根据下属的推荐,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称为“大比〞。然后把选拔出来的“能者〞、“贤者〞再推荐给朝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乡举里选〞。
关于入选的标准,有六德〔智、圣、仁、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事理为知,事理通明为圣。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尽己之心为忠,心无乖戾为和。
孝,谓善事父母。友,谓善于兄弟。睦,谓亲于九族。姻,谓亲于外亲。任,谓于信。恤,谓于忧贫。
乡选举是通过乡射礼进行的。其实这种射礼的重点并不在于射技上下的较量,而是通过其中的一套礼仪制度表达统治者在德行方面的要求。
乡选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地方选拔出一些德行优异之士进入国学受教育,完成学业,考试合格,把成绩优异者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进士〞。这是通过国学进入仕途。
射礼示意图
先秦时期,每逢春秋两季,由官员、卿、大夫、士和学子等参加的比赛便会举行。场地是州立学校。主持者叫做“宾〞 。 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置于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 第一番是教练教大家练习。教练在这里被称为“司射〞。司射先作射仪的示范,然后选手依照练习。由于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比赛结果公布后, 负方射手站着喝罚酒,然后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
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相同,只是增加了音乐伴奏。乐工演奏的节拍均匀如一。只有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才抽出算筹计数;否那么,即使射中也无效。第三番射的比赛结果公布后,负方射手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今天,我们看到,日本、朝鲜的相扑、跆拳道等传统竞赛工程,在比赛之前和结束之后,双方都要作揖或者鞠躬,互致敬意,这正是乡射礼的遗风流泽。 射箭传到韩国、日本叫做“弓道〞。“道〞讲究的就是有所体悟,因为射箭时人要站得正内心要平和。为学与射箭是一个道理,目标要专注,用力要精猛。
诸侯贡士
诸侯贡士是指诸侯·射义?说:“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这也是周王考核诸侯政绩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初学记?引?大戴礼?说,对于那些没能很好地奉献人才的诸侯,要加以惩罚,“一那么黜爵,再那么黜地,三那么黜地毕矣。〞
对于上述地方乡举之士、国学之士、诸侯所贡之士,当他们被推荐到朝廷后,要在周王的亲自主持下进行一次大型的考核活动,叫作“大射〞礼。实际上也是从中选拔人才,任用做官。
3、世卿制下的破格提拔
凭借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官爵世袭的世卿世禄制,虽然是商周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但是这并不排除一些政治开明的统治者从被统治者的最下层选拔出个别突出的人才,破格委以重任。例如商汤重用伊尹,最终确立了商王朝的统治;武丁任用傅说为相,实现了殷商的中兴,而?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伊尹、傅说都是奴隶出身。生于商朝末年的姜尚,一生穷困潦倒,后来在棘津垂钓遇到周文王,于是以兴王图霸之计受到重用。周武王伐商时,以姜尚为军队的最高统帅,最后取得完全胜利。这些事例都反映了历史上存在着超出一般规律的特殊情况。
三、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革
1、春秋时期选举制度的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代。封建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在春秋时期即已异军突起。他们在政治上致力于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举制度,以“任人惟贤,因功受禄〞的选举制度取代陈旧的世卿世禄制,希望通过新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壮大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所以这时期一些政治开明的诸侯国国君,为了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往往能够不计私仇,大胆任用某些地位低下和才干出众的人。
例如齐桓公能够重用他的政治仇敌而又富有治国之才的管仲为相,终于称霸一时。秦穆公虚心招徕贤才,以五张黑羊皮赎来当过陪嫁奴隶的百里奚,用为大夫。吴王阖闾任用楚国来的伍子胥为相,以齐国的军事家孙武为军队统帅,改革内政,终于攻破了楚国的郢都,取得胜利。以后越王勾践又任用文种、范蠡治理国政,通过卧薪尝胆,锐意进取,最后灭了吴国。上述这些事例都说明,
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 副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