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读书像雍正帝即位时已经 45岁, 思想成熟, 对朝廷内政外交好坏方面的情况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哪些需继承, 哪些需变革也胸有成竹。在位 13 年间, 他继续执行先王正确政策,发扬光大;以往积弊则坚决革除,支持创新。雍正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摊丁入亩”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二、“耗羡归公”清初沿袭明制, 各地征收钱粮, 加收“火耗”( 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眠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 分发给地方官员, 称为“养廉”。雍正帝指出, 历来火耗皆州县征收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不下数百万。原因是各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种种馈送,名目繁多,州县肆意贪污,上司曲为容隐,这是从来的积弊,应当消除。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 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一七二七年, 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 又称“耗羡归公”, 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三、改土归流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但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灾难。四、废除贱籍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贱民籍。贱民指奴仆、娼优、隶卒、乐户、惰民、蜑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不能上岸居住的渔民)等。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与一般人为伍,不能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雍正元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 官妓)”籍的后代, 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 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 使其成为民户, 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 使其成为民户。他们的贱民籍除掉后,提高了社会地位。五、秘密立储雍正帝在皇位继承上有一项重大创新,那就是秘密立储。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 雍正帝于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六、设军机处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都旨在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但是没有从根
雍正读书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