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 3 页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育必期于到达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要做到这点,就需教师改变教,真正不能理解的才提出来。同时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抓住关键处。
有的学生问:“老师,伯父说他自己的记性好,又没有批评‘我’,‘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呢?”有的学生问:“鲁迅先生明明知道侄儿把张三的事说到李四的身上,也不批评,却说自己的记性好。这是为什么?”
第 4 页
我觉得这两个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就组织学生围绕它去读书,去思考。一位学生发言:“鲁迅先生说自己的记性好,里面就含有批评的意思。你想,我这么大年纪的人都记得很清楚,你小小的年纪,记性还不如我,这不是说明你不用心吗?”有的学生说:“这比批评还厉害,所以‘我’羞愧、悔恨、难受。”还有的学生说:“直说怕‘我’受不了,说明伯父很仁义。”这位同学的话刚完一个学生立即纠正说:“不能说‘仁义’,应该说伯父很慈祥,教育人很有方法。”
学生说清楚了,老师就不用再重复。这一段问题根本解决了,我叫学生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印象。
下一段,我请学生解释“恍然大悟”一词。好几个学生都争着起来解释这个词。但我要学生解释这个词的用意不仅是要理解它、掌握它,更想通过它引起学生的疑问:“我”是否真正恍然大悟了呢?有火星就会燃起熊熊烈火。学生顺着这个词读“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发现“我”没有悟对,于是有学生发言说:“伯父说的‘碰了几次壁’的‘壁’还有别的意思。”
第 6 页
我进一步引导:“‘壁’还有什么别的意思,还是只有别的意思?”
学生议论开了。我请大家结合“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这句话来理解“壁”的含义。
学生们又争着发言,有的说这个“壁”是黑暗的旧社会,有的说这个“壁”是反动派的统治,有的说是封建势力,还有的说是旧习惯……根本都说到点子上,我一一点头给予肯定。接着我说:“鲁迅先生的话很深奥,含义很深,小孩子当然不容易理解,因此,当时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了,”突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他们不是笑话‘我’,笑‘我’太不聪明了,而是笑‘我’当时天真的样子。”接得太妙了。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已经合拍,老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表达出来了。
下一段,学生们根据课后的习题的提示,注意力都集中在鲁迅先生救护、资助车夫之后脸变得严肃这一点上。我要求学生根据“他没有答复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叹一口气”来想象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
一个学生说:“我想鲁迅先生当时是这样想的:这个社会是这样的不公平。大冷的天,车夫还光着脚在马路上奔跑,不然,家里的人又得挨上一天饿了。怎样才能让车夫穿上鞋子,让他的家人吃上饱饭呢?怎样才能把这黑洞洞的墙壁推倒,让人们见到光明呢?咳,这些话对小孩说得清楚吗?以后她会明
最新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