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邹城市北宿镇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邹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我镇把马楼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示范村, 结合马楼村的实际, 经过实地调研、与村“两委”座谈、征求部分村民代表意见,制订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如下: 第一章概述 1·1 概况马楼村现有村民 320 户, 1200 人,其中三峡移民 6户, 28 人,耕地面积 1200 亩。村集体拥有运煤码头 6 处,沿岚济路建有村开发区一处, 内有汽车修配、电气加工、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建有大型加油站两座,个体工商户达 200 余户。马楼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 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是一个多业并举的“双文明”村庄。马楼村基础设施较好, 区位优势明显, 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 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 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 北宿镇马楼村位于“黄金水道”白马河东岸,岚济、济枣两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 附近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和济宁市落陵煤矿、太平煤矿等多家大中型煤矿, 是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马楼村属暧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是邹城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第二章规划总则 2·1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山东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4. 《邹城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5.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 7.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8. 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等。 2·2 规划原则和目标 1 、规划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 3 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 全面发动, 逐步把马楼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 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 把马楼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 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 200 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 8000 元以上, 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 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 、规划原则(1 )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 发展生产, 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2 )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 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 发展生态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3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码头河运和路带经济是马楼村经济建设的主体, 因此在马楼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 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 4 和社会经济条件, 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 体现地方特色。(4)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3 规划范围与期限 1 、规划期限邹城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 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 3 年,即 2006-2008 年。 2 、规划范围见《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6 —— 2008 )》示意图, 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 28 公顷。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 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 功能布局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 提高土地利用率, 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使村庄用地 5 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 村委会大院、人口文化大院); 村中心大街设
邹城市北宿镇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文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