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doc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想象这样一辆汽车,有引擎,有方向盘,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但没有刹车, 没有保险杠, 没有安全气囊――青春期的少年, 跟这样一辆车没太大区别。如果不曾愤怒, 不曾叛逆, 不曾发神经, 我们简直不足以自称曾度过青春。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类又可称为“中二病患者”,因其“发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后。儿童以上, 成人未满, 身高快速变化, 激素剧烈波动, 而大脑的“自制区”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善……我们都曾度过这样的中二期, 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 不是我错”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 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 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白痴但自认帅气的事情――“那天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在人类演化史上, 青春期与其说是必经环节, 不如说是生产力发达导致学习期延长的奢侈品。在远古时期, 一个人高马大的少年, 已可被视为成人, 能战斗, 建立社会地位。青春期时我们的大脑会过度乐观。这时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枪不入,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类身上”,哪怕自己做种种危险行为,也不会有什么意外状况, 再说了,“一次而已, 不会出事的”。心理学上, 这叫“个人神话( personal fable )”,父母眼中,这叫“无脑”。而且,青春期的大脑还没完全学会“共情”, 即所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能力――人类从五岁开始才逐渐习得, 一般到三十岁左右才会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研究者就曾发现, 成年人在行动前, 会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他人”, 同时激活克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 而青少年在行动前,大脑里活跃的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念头压根就没出现在他们脑中。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 为了摆脱“控制”,会做出许多毫不体谅的行动。父母眼中,这叫“无情”。青春期的大脑到底学会了什么呢?学会了独立自主, 学会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学会像成人一样负责, 但青少年首先学会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样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通过推理归纳, 他们能观察到父母教导中的言行不一, 能指出父母要求里的自相矛盾。父母们痛苦地发现,“我说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青少年天天“顶嘴”, 满口“歪理”,分分钟都在“无理取闹”。总而言之, 在父母眼中, 青少年就是一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还专干蠢事的奇葩存在。天下当然有“不是的父母”。尽管父母会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但养育这件事,从来都是充满互动的双向过程。父母在教导人情世态、“社会化”下一代的同时, 青少年也会给“知识陈旧落后”的父母带来最新的时代观念, 从而“社会化”父母。在此过程中, 越是拥有开明心态、愿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赢得青少年的信任。青少年爱父母,并非因为父母是完美无缺的人类; 父母爱青少年,也不该带有“你必须完美”的附加条件, 而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接受青少年的本来模样。自认父母关爱并会支持自己的青少年, 可以成长为所谓的“安全型依恋者”,他们适应性更好,社交能力更强,也更能在困境中平复情绪, 找到合适出路。而依恋类型是焦虑或回避的青少年, 则会更带有敌意, 也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在冲突发生时, 强制顺从或者回避争论都不是解决良策。最好的办法, 是勇敢表达出我们自己的意见, 然后平等交流。当然, 这需要父母拥有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6-08-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