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明两代写意花鸟画中的寄情寓意.doc浅谈元明两代写意花鸟画中的寄情寓意【内容摘要】在元明两代写意花鸟画中,出现了众多追求绘画高格调和审美的画家,把“写”融进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愿和文化内涵,并以画寄情寓意。文章从论述元明两代花鸟画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 指出元明两代写意花鸟画家们通过不同的笔意去寄托自己的情感来表现画面中的喻意。因此元明两代写意花鸟画有较长足的发展, 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关键词】写意花鸟寄情寓意中国花鸟画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花鸟画发展到两汉六朝则初具规模。花鸟画作为独立画科正式确立应在唐朝, 以工笔见长。至宋代, 文人画达到顶峰, 写意花鸟画也有了一定的模式。当绘画发展到元代,“写意”中的“写”字更加突出强调,与书法有机的结合,并把“写”成为最主要的技法手段,以追求绘画的高格调和审美价值,“写意”这一语汇更加进一步确定。而明代出现了大写意, 花鸟画更进一步发展。到了清代, 写意花鸟画出现各种派别, 风格各异。这些无疑都对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元代写意花鸟画元代, 画家喜爱用墨色来绘画花鸟画, 特别是写意的墨花墨禽, 其寄情喻意内涵其中,在期间最富盛名的代表画家有赵孟?\ 、王渊、张中等。赵孟?\ 在其作品《疏林秀石图》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 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首题画诗, 集中反映了他关于花鸟和枯木竹石这类题材的艺术观点, 以及他所追求的效果情趣。而在《枯木竹石图》中, 那玲珑多姿的石头, 确是用那飞白笔法写成, 以其绘画修养和书法功力, 在画面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既看到一定的质感和形体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一种力度的节奏和书法的意趣。元代写意花鸟画在内容上, 承接了宋代文人画的情趣发展, 但缺少宋人的富丽细腻之味, 更多是用水墨写意法, 或半工半写, 作勾勒淡彩花鸟。如王渊的水墨花鸟画多表现动静和谐恬淡的诗意, 令人仿佛游神于一个地偏无人、丛蔚深秀的山野中。而张中的水墨花鸟画拥有一种坚实恢宏的骨体和稳健华美的铺陈, 流露出苦心孤意的拘谨性, 所谓“一洗宋人勾勒之痕”,灵动绝无木强之气。王渊与张中的绘画风格更倾向于甜美、清新的格调,与宋代苦涩的文人绘画相比,他们的绘画语言形式更显得可爱、俏丽, 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这种灵动的笔墨, 开启了明清文人花鸟画的先河。二、明代写意花鸟画明代写意花鸟画的时代特色: 一是花鸟画的风靡盛行, 统治阶层日益追求物质生活的奢侈和精神上的享乐怡情; 二是文人士大夫为摆脱社会纷争, 往往借画抒情言志, 表现自我, 陶冶性情, 自娱怡人。而长于寄情畅神的花鸟画, 自然成为最适合的载体, 因此写意花鸟画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 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 以陈淳、徐渭为代表。陈淳在他的花鸟画中,将书法中的运笔用到绘画中,笔力洒脱放逸、顿挫遒劲, 草木的天然神韵跃然纸上, 显得生意盎然。清代徐沁在《明画录》卷六中评论到:“其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 久之, 并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足以说明陈淳画面中淡雅清新, 韵味无穷的感觉。但在大写意花鸟画中最突出的是徐渭, 并被后人与陈淳一道称为“青藤白阳”。正由于他坎坷的身世,使得他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他作画随意潇洒, 不拘成法, 并在画中题诗, 独出心裁, 妙趣
浅谈元明两代写意花鸟画中的寄情寓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