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页
1、重视视基础学问、基本技能的基本方法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索。
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索,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而对于老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老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绽开。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详细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函数与其它内容也有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亲密的联系。
2、学生学数学的自我反思
中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分是从实际的算到理论的思。当时中学生第一次走进中学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已的相识和感受。老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着自已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经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学问、数学活动阅历、爱好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他们感到数学中的问题所在,思路的矫正,以及对数学更深化的理解。
3、老师对教数学的反思。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要围围着学生绽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老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晰明白了,学生受到了肯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觉,自已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学问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根据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中学数学教化叙事文章篇3
以前上课时,我常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渐渐地,发觉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可怕的是,到后来连学数学的信念也没有了。我始终很困惑……
自从2001年后,有个学习理论剧烈震撼了我,那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问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肯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提倡的很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所以,我们必需转变教化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动身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第 8 页 共
高中数学教育叙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