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惠州市城市住房建设规划惠州市城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6-2010 年) 2006 年9月 18日惠州市城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6-2010 年)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稳定住房价格, 根据国家、省有关要求, 结合惠州市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惠州市区规划范围近期城市住房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在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内进行的住房土地使用与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符合本规划。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 (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 号); (二)《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 建住房[2006]165 号); (三)《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6]50 号); (四)《关于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粤建房字[2006]103 号); (五)《转发建设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建房字[2006]100 号); (六)《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 年); (七)《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纲要); (八)《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 (九)《惠州市" 十一·五" 城市建设规划》; (十)《惠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 )》。第四条规划范围为《惠州市" 十一·五" 城市建设规划》确定的惠城、惠阳- 大亚湾、仲恺- 陈江三大组团的核心区, 规划土地总面积约 1800 平方公里。其中:惠城组团包括桥东、桥西、江北、江南、龙丰、河南岸、小金口、水口、三栋等镇(办事处);惠阳- 大亚湾组团包括淡水、秋长、沙田等镇(办事处)及大亚湾全区;仲恺-陈江组团包括仲恺高新区、惠环、陈江、潼侨等镇(办事处)。第五条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 2006-2010 年。第六条规划编制原则: (一)努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 结合资源环境条件, 充分考虑城市各类住房需求, 合理确定各类住房的建设规模。既要坚持市场化方向, 又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 以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三)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引导资源节约型住房消费。按照总量与项目相结合的原则, 统筹落实新建商品住房结构比例要求。在新审批、新规划的商品住房总面积中,套型建筑面积 90 平方米以下( 含 90 平方米,下同)的住房(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 70% 以上。(四) 充分考虑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对交通、公共服务等设施条件的需求, 合理安排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等建设用地的区位, 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环境,降低生活成本。(五)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科学引导已出让住宅用地的开发,对部分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出让土地依法进行盘整收回, 同时严格控制新供应的住宅用地, 使惠州规划范围的房地产市场朝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健康发展。第二章"十·五" 期间住房现状、需求和供应分析第七条"十·五" 期间,惠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 十一· 五" 城市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惠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把握行政区划调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建设及国际国内产业调整等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 五个统筹" 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打造城市优势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0 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2001 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2003 年又摘取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经济发展。"十·五" 期间全市 GDP 年均增长 %,人均 21911 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 末期的 : : 调整到"十·五" 末期的 : : ,第二产业成为拉动 GDP 增长的主要动力。政府财政能力明显增强, 200 5 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亿元, 年均增长 %。惠州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884 元。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城市建设。 2003 年6 月经国务院批准,惠州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惠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 419 平方公里扩大到 平方公里,增加了 倍。城市规划区范围包含了惠城区、惠阳区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其中惠城、惠阳- 大亚湾、仲恺- 陈江为中心城区。
39-惠州市城市住房建设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