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流行过“洋节”——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一方面, 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 2月4 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 在赶西洋人的时髦, 纷纷过起了洋节!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 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带着这些问题, 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 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 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 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 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 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 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 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照单全收, 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 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 我们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综其两端, 我认为, 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应该是: 不盲目崇拜, 不迷失自我; 既不全盘西化, 照单全收, 也不全面否定, 刀枪不入; 而是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 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 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 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 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 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 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 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 中国文化是博大
大学生过洋节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