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和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访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
为了更好地理解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日前,记者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及修订的有关情况采访了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详细内容有哪些?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
温儒敏:此次修改达200多处,改动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努力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尽量防止误解。修订力图使课程目的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开展状况,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根本理念”部分,增加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描绘,强调“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进步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求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楚,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更详细。
有几点增删值得注意:一是在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读”,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才能”。为此还特别调整和补充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二是适当降低难度,特别是小学,有的教学目的不再提达成度的要求,,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倡“多认少写”的教学原那么,希望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达“四会”要求的做法,这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那么的。为此,还专门组织专家编制了《识字写字教学根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三是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大,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老师造成束缚。四是强化写字教育,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都始终要求
“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标准和质量。这对电脑化带来写字才能普遍下降的状况是有针对性的。五是明确要求防止和改正新课程施行后出现的偏向,如提出阅读教学中应当防止“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论”,和“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展过度发挥”,等等.
课文的经典性、教材构造、教学评价和三维目的问题
记者: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及老师教学的根据,针对课标的这些变化您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及老师教学有哪些详细建议?
温儒敏:这些年施行一纲多本,各地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作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宜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宜教学,不一定选。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宜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构造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和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有的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
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