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第三小学教案
学科
语文
班 级
六( )班
执笔人
张秋平
执 教
时 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古诗二首》
学习
目的
1、理解背诵诗歌,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学习以哀景写哀灵宝市第三小学教案
学科
语文
班 级
六( )班
执笔人
张秋平
执 教
时 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古诗二首》
学习
目的
1、理解背诵诗歌,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学习以哀景写哀情、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 点
理解背诵诗歌,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难 点
学习以哀景写哀情、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 备
练习配乐朗读投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一、谈话导入
1、师:背诵你读过的故事
2、刚刚大家背了那么多的诗歌,老师很佩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争单元,学习第一课《古诗二首》.
3、出示学习目的。(指名读)
二、初读古诗,分辨异同。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首诗歌,你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2、理解小资料:什么是乐府.
3、两首诗歌又给我们讲述了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
4、交流:《十五参军征》主要写了什么?《出塞》的意思.
(板书:回乡的老人、征人)
三、激情诵读,感悟战争
(一)《十五参军征》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出示: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在路旁迎接,可是邻居却这样告诉他:(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学生齐读)
3、师:面对亲人的离去,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可他看到了什么?指生说: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总结写作方法:整整6句诗歌没有一个表达老人心情的字眼,都是什么描写?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却感到了浓浓的悲哀。这就是“以哀景写哀情"的铺陈写法.
4、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同学们,这位老兵65年九死一生的付出和等待,并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团聚、天伦之乐),而现实给予他的却是——出示: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学生齐读)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苦)
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
引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学生齐读)
(二)学习《出塞》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辛,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慨(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3、引读:此情此景,征人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诗二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